吳宇森從小家境不好,生活在貧民區(qū),那里魚龍混雜、黑幫橫行。他是一名基督徒,既要直面周圍的暴力世界,又受宗教仁愛精神的熏陶,處在暴力和信仰兩種力量的糾葛中。基督教和俠義精神的雙重影響,造就了吳氏作品的主要氣質(zhì)。
片場磨礪奠基石
1969年,吳宇森進入國泰公司擔任場記和制片助理。1971年,他轉(zhuǎn)投香港影業(yè)巨無霸邵氏旗下。當時的香港,正是新武俠電影風起云涌的時代,大導演張徹是邵氏公司拍武俠電影的扛鼎人物。吳宇森作為張徹的副導演,參與拍攝了《馬永貞》、《刺馬》等片。從張徹那里,吳宇森不但學到了炮制動作場面的精髓,還掌握了如何利用電影表達個人情懷的方法。張徹作品中尸骸成山、血流成河的慘烈場面,被完美運用到吳宇森英雄片中,并成為一種獨特的傳達個人風格及世界觀的符號。張徹作品中的情義與暴力,吻合吳宇森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心態(tài),成了吳氏電影最重要的基石,正如吳宇森所說:“把張徹電影中的刀換成槍,那么就會很像我的《英雄本色》了。”
1973年,吳宇森離開邵氏,到嘉禾公司正式擔任導演,歷經(jīng)漫長的“喜劇的十年”,先后導演了《過客》(1973年,后更名為《鐵漢柔情》于1975年公映)、《女子跆拳群英會》(1974年)、《帝女花》(1975年)、《少林門》(1976年)等小成本電影。由于當時許冠文主演的《大軍閥》等喜劇空前賣座,嘉禾也支持喜劇創(chuàng)作。在這種背景下,吳宇森執(zhí)導了《發(fā)錢寒》(1977年)、《大煞星與小妹頭》(1977年)、《哈啰夜歸人》(1978年)、《豪俠》(1979年)、《滑稽時代》(1980年)、《摩登天師》(1981年)、《八彩林亞珍》(1982年)等喜劇電影。這一時期,吳宇森無法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武俠片和功夫片的夾縫中顯得微不足道。不過,多年的片場磨礪為后來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
1983年,吳宇森從嘉禾出走到新藝城公司,事業(yè)也跌入低谷,被外放到臺灣任地區(qū)總監(jiān)。1984年,他編導的現(xiàn)代槍戰(zhàn)片《英雄無淚》講述雇傭軍到“金三角”抓捕毒品大王森頓,與當?shù)氐呢湺痉肿?、軍方、居民發(fā)生沖突的故事。影片情節(jié)松散,水準平平,不過也顯現(xiàn)出幾許陽剛之氣和暴力美學,是吳宇森從“喜劇時代”向“英雄時代”過渡的承前啟后的一部作品。
1985年,《笑匠》再遭重創(chuàng),票房慘敗。吳宇森只好離開臺灣返回香港,加入徐克的“電影工作室”。在徐克的鼎力幫助下,吳宇森成功執(zhí)導了《英雄本色》,宣告與舊時代徹底決裂,一舉奠定個人獨特的暴力美學風格。隨后,他連續(xù)拍攝了震撼華語世界的《英雄本色II》、《喋血雙雄》、《喋血街頭》、《縱橫四?!泛汀独笔稚裉健罚猿墒?、強烈的個人風格,拓展了華語電影的創(chuàng)作,對世界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為后來闖蕩好萊塢并迅速成為一線大牌導演奠定了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