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教戲的『王連舉』(1)

說戲講茶唱門歌 作者:談?wù)?/span>


三、教戲的『王連舉』

王連舉早先是被喊作小汪的,姓名加一起是汪連喜。小汪是江北人,因為會教戲,當(dāng)做人才收留了下來。小汪臉形飽滿,說話和緊抿嘴巴時,能現(xiàn)出兩個淺淺酒窩來,眼睛特別明亮?!拔母铩敝?,有人看了詳細材料,才知道他是省藝校65屆畢業(yè)生,被分配到山區(qū)某縣劇團唱了一年戲,拐帶了人家一個大姑娘出逃,后來那姑娘被父母找回,小汪就流落到社會上了。我們那地頭上江北移民多,有一句調(diào)侃語“江北人沒出息,出門就唱倒倒戲”,小汪最初教的就是“倒倒戲”?!暗沟箲颉奔磸]劇,起源于合肥、廬江、巢湖一帶,底層手藝人和小商販等引車賣漿之流最喜歡看。因其唱詞后一句常是七個字,俗呼“倒七戲”,喊訛了便成“倒倒戲”。小汪應(yīng)邀教一些諸如《老先生討學(xué)錢》、《秦雪梅觀畫》、《蔡鳴鳳辭店》等小戲。演員們行頭簡單,生角穿大褂,旦角(男扮)穿裙襖,頭扎兩片船形帽。所謂“江北腔、江北調(diào),重唱不重做”,演員上場表演,也不過是轉(zhuǎn)轉(zhuǎn)身、抬抬手、扭幾扭而已。形式簡單,輕松活潑,唱詞詼諧,通俗易懂,最為小鎮(zhèn)及周邊的鄉(xiāng)民所喜愛。

不知為什么,那些年戲臺不是在鎮(zhèn)上,而是搭在四五里路外的保大圩。晚上我們趕去,路上來來往往的人也很多,從圩堤的大路上望去,遠處的戲臺已是一片燈火通明,連同臺下黑壓壓的人群,像是浮在半空里。走下圩堤后,路兩邊暖亮的馬燈光影里,都是賣小吃的,下餛飩、下湯圓、炸腰子餅的,賣麻餅、賣杠子糖、賣麻花馓子的,也有賣荸薺的,賣甘蔗的,賣那種黑糊糊用細繩串著的柿坨的。走到戲臺的近處,臺上有幾個人正作著開戲前的準備。時間一到,鑼鼓喧天,這時,必是束發(fā)武生裝扮的小汪一串空心筋斗翻出場。他的跟頭翻得又高又快,在空中翻轉(zhuǎn)一圈才落地,眾人一片喝彩……翻到臺口,站定,雙手抱拳向臺下作揖,說上幾句話,再縱身一串后仰翻進了后臺。緊接著,鑼鼓聲里出來一群拿著刀槍的人,在臺上繞行一圈,先是刀槍對峙,接著互拋刀槍,打白手……之后,大幕落下,再拉起時,正戲就開唱了。這期間,臺前臺后地跑來跑去、又是喊叫又是打手勢指揮調(diào)度的那個人,就是小汪。因為小汪戲路好,在教戲中創(chuàng)造性地增添了一些武術(shù)花樣,使得我們那一方地面上的廬劇變得好看多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