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有兩個目的:一是吸收信息,一是作為某人經驗的見證。傾聽者暫時淡出他自己的參考架構,進入我們的經驗世界,那個人不僅聽進了我們所說的話,還予以肯定——這種肯定對維護自尊是很重要的。如果感覺沒有被對方聽到,我們就會把自己關在自己心中的孤城里。
一位三十六歲的婦女被一件小意外嚇得膽戰(zhàn)心驚,她懷疑自己可能需要心理治療。事情是這樣的:瑪妮是某公共政策機構的執(zhí)行副總裁,她已安排一場與副州長的會議,也將提出一個有關大型州立工廠的管理企劃案。雖然她認為老板即使不在場,她仍能把口頭報告做得很好,但是她還是邀請老板出席。老板也請了該機構的主要游說人員與會,因為得靠這位游說員向國會議員說明這個管理計劃的必要性。會議如瑪妮期待的開始了,老板天馬行空地說了一大堆沒有重點的話,在他結束開場白之后,他沒有找瑪妮上臺,反而找了那位游說員作報告!瑪妮很震驚!游說員開始說話了,十五分鐘后會議結束,而瑪妮卻連提自己企劃案的機會都沒有!
瑪妮等不及要告訴丈夫今天發(fā)生的事,但是丈夫出差去歐洲了,要三天之后才會回來。她早已習慣丈夫因為生意常要出差,但還沒有習慣這種說話被切斷的經驗,她真的好希望能同丈夫談談。當夜幕低垂,瑪妮的絕望就涌上來,她不僅覺得挫敗而已,也開始覺得自己無能。
她為什么這么依賴丈夫?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瑪妮認為自己的問題是缺乏安全感,如果她有安全感,就不會這么需要某人在身邊,不會這么脆弱、容易受傷,就有能力自我調適。瑪妮的抱怨(期待被聽見的急迫性)以及她所下的結論——認為如果自己更有自信,就不會那么依賴他人的響應,事實上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需要別人有所反應,會讓我們相信:只要自己夠堅強,就不會那么需要別人了,那么別人也不會讓我們這么失望。
“被傾聽”會協(xié)助我們在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成長,但是事實卻與一些人所想的相反 ——我們永遠不可能變得完完整整,像一座已完成的雕塑或紀念碑一樣。如同其他生物,人類需要養(yǎng)分來變得堅強,也需要用養(yǎng)分來維持體力及活力,傾聽滋養(yǎng)了我們的自我價值。
我們越覺得不安全,就越需要別人的保證。但是對所有人來說,不管我們感到多么安全或適應良好,都需要別人的注意力來維護我們的自我。如果你不認為如此,試著看看我們是怎么用自己偏好的方式宣布一些消息的。舉例來說,如果我太太有什么消息要讓我知道,她喜歡打電話到我工作的地方,或是一回到家就告訴我——她是一個有話就說的人。我就不是了,如果我有什么好消息,我會先按住不表,然后以一種很夸張的方式宣布出來,故意小題大做。
有一段時間,我埋首工作好幾個月,想完成一個出書的計劃。我太太知道我在忙一本書,但是我沒讓她知道這本書的合約何時會敲定。我殷切地等待、企盼,也試著不讓自己期望過高。我有很多有關得到好消息,不,是分享好消息的夸張幻想,而告訴我太太就是最大的回報!我最最不想做的,就是簡簡單單地告訴她,我想要,也需要把這個消息當成天大的事來宣布。合約敲定的那一天,我的心情好極了,而最棒的是可以讓我太太知道,所以我打電話到她辦公室,說要帶她去吃一頓很棒的晚餐,她只說好,沒有多問什么(好吧,她“只”認識我三十年而已!)。
我回到家時,太太已換上絲質禮服準備出門。她知道我很興奮,但是她很有耐心地等謎底揭曉。在餐廳里我叫了一瓶香檳,香檳送上來時,她仍然很有耐心地問:“你要告訴我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