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工作是人們生存的手段,但生存并不是工作的最終目的。因此工作不僅是為了獲得薪酬,更重要的是努力豐富自己的經(jīng)驗、提升自己的能力,為自己下一步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遇。讓我們謹記跨國企業(yè)的第三條軍規(guī)—— 如果你只為生存而工作,你的生活也會成問題。
你在為誰工作
許多身在職場的人都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在為誰工作?”這樣的思考會產(chǎn)生兩個結果:一個是覺得自己在為公司工作,或者說是在為老板工作;另一個就是認為自己是在為自己工作,而且無論是在什么單位。很明顯,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態(tài)度,也必然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
對于前一種人來說,這似乎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他們的邏輯大致是這樣的:我在企業(yè)工作,而企業(yè)是屬于老板的,那么很明顯,我在為企業(yè)、為老板工作。至于通過工作學到的知識、積累的經(jīng)驗,他們都把這些簡單地用薪酬加以衡量,他們只關心薪酬的多少,這也是他們工作最大、最原始的動力。
對于后一種人來說,雖然身處企業(yè),企業(yè)屬于老板這一從屬關系同樣存在,但他們看中的更多是通過工作得到的收獲。薪酬當然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他們更關注在工作中學到的知識和積累的經(jīng)驗。因為他們清楚這些才是建立自己事業(yè)大廈最不可缺少的基石,而薪酬就如同這座大廈漂亮、悅人的裝潢一樣,隨時都可以更換。
這樣比較就可以看出,工作是在為自己。為自己一點點地積累財富,一點點地碼高事業(yè)的大廈。正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那句樸實的話:“我工作是為了樂趣?!?/p>
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币氤蔀橐幻麅?yōu)秀的員工,首先就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工作是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是人生的存在形式,不管你在哪里工作、為誰而工作,首先是“工作”,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然后才是為誰而工作的問題。其次要有正確的心態(tài)——為自己而不是為老板工作。
在工作上,不管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tài)回歸于外行,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將每一次任務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 —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要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沒有裨益。
那些對自己薪酬不滿意的人,有的說領導對他們的能力和成果視而不見;有的說公司的薪酬體制不合理;有的說老板太吝嗇,付出再多也得不到相應的回報……然而,一個人如果總為工作之外的事情大傷腦筋,他又怎能看到工作中成長的機會?又怎能體會到從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jīng)驗,對自己的將來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馬克在一家貿(mào)易公司工作了一年,出于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他打算找自己的朋友合伙做生意。他對朋友憤憤地說:“我在公司里的工資是最低的,老板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我要和他拍桌子,然后辭職不干?!?/p>
“你把那家貿(mào)易公司的業(yè)務都弄清楚了嗎?做國際貿(mào)易的竅門全弄懂了嗎?”朋友問他。
“還沒有?!?/p>
“只要你認為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公司的整個運作流程,我就和你合作?!?朋友對他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建議你先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工作,把他們的一切貿(mào)易技巧、商業(yè)文書和公司組織完全搞通,甚至包括如何書寫合同等具體細節(jié)都弄懂了之后,再一走了之,這樣做豈不是既出了氣,又有許多收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