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倫敦蒙難”讓孫中山成為世界級名人

辛亥往事 作者:李剛


發(fā)動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之后,孫中山被通緝,清政府給各駐外使館發(fā)去電報,要求密切注意“要犯孫文”行蹤——當時大家還叫他“孫文”,于是他遭港英當局驅(qū)逐,離開香港。1895年冬天,孫中山逃往日本,在這里,他的名氣還不大。又去美國待了幾個月之后,1896年9月23日,孫中山從紐約坐船啟程前往英國。他去英國的目的,是為了找機會從歐洲回到香港或南洋,畢竟東方才是他的革命根據(jù)地。一星期之后,他來到利物浦。

孫中山好奇地打量著這個富庶的港口城市,但是他并不知道,在他踏足英倫的一刻起,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館已雇傭一位英國私家偵探貼身跟蹤他,因為駐英公使龔照瑗一周前就已收到駐美公使關(guān)于孫中山行蹤的電報,這個偵探就是由清政府使館參贊、英國人馬格里出面找來的。雖然這個偵探時常在星期天早上失去跟蹤目標,并在記錄上認真寫道“倫敦大霧,目標不見蹤影”。但是駐英公使基本上了解孫中山在英國的一舉一動。

 孫中山到英國之后,拜訪了他在香港西醫(yī)書院求學時的英國老師康德黎。在吃飯期間,康德黎太太告訴孫中山,清政府公使館就在附近。但是孫中山也研究了中英外交關(guān)系的有關(guān)政策,認為“欽差(指清駐英公使龔照瑗)在英無辦犯之權(quán),中國與英國又無交犯之約”,也就是說,兩國沒有簽訂相互引渡犯人的條約,更不要說是孫文這樣的政治犯。

此后發(fā)生了震驚世界“孫逸仙倫敦蒙難事件”。關(guān)于此事,一個版本是當孫中山去教堂做禮拜路過使館時,遇到三個中國人,被一左一右強行夾入使館,即被綁架,這也是孫中山在《倫敦蒙難記》和此后的國民政府官修史書中的說法;另一個版本是是孫中山“自投清國使館”,孫中山當時化名姓陳,他以為公使館人員不可能認出他,就想進去宣傳反滿造反理論,幾進幾出,結(jié)果被自己懷表上的“孫文”字樣給出賣了。無論怎樣,孫中山已經(jīng)被清公使館控制。

使館計劃將孫中山秘密押回國內(nèi),10月11日,駐英公使請示北京總署:“密。孫文到英,頃該犯來使館,洋裝,改姓陳,按使館即中國地,應(yīng)即扣留,唯時解回,約頗不易 ,當相機設(shè)法辦理,祈速示復(fù),勿令英使知,并請電粵督?!?nbsp;之所以“請電粵督”,是因為計劃要把孫中山秘密押回廣州。

北京總署回電:“能按國際公法扣留,英政府不問,固好。解粵應(yīng)設(shè)何法,能免英阻,且必到粵,望詳商律師。謀定后動,勿令援英反噬,英又從而庇之,為害滋大,切望謹慎?!?nbsp; 

后來駐英公使和總署商定,計劃花費7000磅專雇輪船運“要犯”回廣東,此事由參贊馬格里安排辦理,馬格里以要運一個“瘋子”回國為由,開始和有關(guān)輪船公司接洽。

在清使館工作的一個英國傭人幫了孫中山大忙。一開始,孫中山請求他幫忙,仆人不愿意,于是孫中山悄悄塞給他20英鎊,仆人這才把孫中山的親筆信送到康德黎家。在信中,孫中山直言:自己被挾持到清國公使館中,公使要把他偷運回國,犯下的“叛逆之罪”足可以讓自己身遭極刑。失蹤多日的孫中山終于有了消息,康德黎先雇偵探在使館外面監(jiān)視,又分別向倫敦警察廳告發(fā)。警察廳查明清使館已包租一條準備開往廣州的輪船,馬上報告英國外交大臣沙里士堡勛爵,同時派一些警察拿著孫中山的照片在使館周圍巡邏。

英國外交部最初通過私下渠道敦促清政府公使館放人,但公使否認拘押孫中山。英國外交部重申清使館擅自逮捕和監(jiān)禁政治犯,超越外交官特權(quán)范圍,已觸犯英國法律,如不釋放,英國政府將采取進一步行動。清公使館回函:“孫文”是大清臣民,自動進入大清使館,使館是大清國的領(lǐng)土,英國政府無權(quán)干涉。

孫中山的老師康德黎和媒體頻繁接觸,《泰晤士報》《地球報》等英國主流媒體紛紛公開報道此事,在這些報道中,孫中山是受英國教育出來的現(xiàn)代醫(yī)生,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是反對清國專制的愛國者,清使館將把他送回北京酷刑處死。 一時間, “身陷倫敦”、“中國公使綁架事件”、“清使的非常行動”成為各報頭版新聞。此間,不少英國民眾自發(fā)前來公使館周圍,向其示威抗議。

雙方膠著之后,駐英公使館被迫讓步,10月23日將孫中山釋放。至于英國政府迫使清使館釋放孫中山,也有不同的說法,一說為英國屈于輿論壓力出手相救,還有說是英國政府只是為維護在英人士的人身權(quán)利不受侵害,捍衛(wèi)英國法治傳統(tǒng)。

該事件很快在國際上傳播開來,美國、澳大利亞、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多家報紙和國內(nèi)的《萬國公報》《時務(wù)報》都轉(zhuǎn)載刊發(fā)了有關(guān)的報道和評論。這一事件歷時兩周,“倫敦蒙難”成為當時震驚世界的政治迫害案,是孫中山一生的最重要轉(zhuǎn)折點,使得他從默默無聞,一夜之間成為世界級的政治流亡人士。自此以后,在反對清政府的革命陣營中,再也沒有第二個人能夠超越孫中山的地位。

清政府雖然仍在計劃援引國際法引渡孫中山回國,但是孫中山已經(jīng)開始在用英文撰寫“Kidnapped in London”(《倫敦蒙難記》)。康德黎資助孫中山50英鎊,最終該書在英國布里斯特爾出版社出版,并被翻譯為多國文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