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就是造反作亂者。所謂興中會“四大寇”,是指興中會時代(1894~1905年)的孫中山(1866~1925年)、陳少白(1869~1934年)、尤列(1866~1936年)、楊鶴齡(1868~1934年)四人的綽號,他們都是廣東人。據(jù)孫中山說,他們四人那時“昕夕往還,所談者莫不為革命之言論,所懷者莫不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為革命之問題。四人相依甚密,非談革命則無以為歡,數(shù)年如一日。故港澳間之戚友交游,皆呼予等為‘四大寇’?!?nbsp;
楊鶴齡是廣東香山翠亨村人,從籍貫上來說與孫中山是一個村的,但生于澳門,家世豪富,他的父親據(jù)說是通過在潮汕一帶 “賣豬仔”(搞苦力貿(mào)易)發(fā)家致富,后來還捐納得了個“朝議大夫”的官銜,是翠亨村少有的基層富豪。作為“富二代”,楊鶴齡“性不羈,喜諧謔”,從1886年起,在廣州就與孫中山經(jīng)常談論國事。楊鶴齡在香港歌賦街有一家商店,店名為“楊耀記”,曾經(jīng)在店內獨辟一樓,為友朋聚集談話之所。1890年,孫中山到達香港后長期就居住在楊鶴齡那里?!皸钜洝背蔀閷嶋H上的革命聯(lián)絡點,在那里早期的革命黨人經(jīng)常舉辦秘密集會,交流革命思想,商議革命大計。1894年,為了支持孫中山所策劃的武裝起義,楊鶴齡變賣祖業(yè),積極籌募經(jīng)費。1895年,楊鶴齡在香港加入興中會,1911年參加廣州起義。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曾任總統(tǒng)府秘書。
陳少白是廣東新會人,據(jù)說他從小就很聰慧,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的季叔陳夢南信奉基督教,經(jīng)常從廣州帶回來不少西方讀物送給他。所以陳少白從很早就開始了解世界大勢,并決定不參加科舉考試,他還是廣州格致書院(嶺南大學的前身)的第一期學生。在廣州格致書院陳少白得到了區(qū)鳳墀的賞識,區(qū)鳳墀是廣州傳教士,還是孫中山的國文教師。1889年,當陳少白因事赴港時,第一次見到孫中山,二人一見如故。孫中山勸他改入醫(yī)校,以便朝夕切磋,陳少白于是遷居香港,兩人共同學習了兩年。陳少白與孫中山不一樣,他家境困難,身后沒有有錢的大哥支柱,就只能半工半讀,后來也就輟學了。1895年廣州惠州起義失敗之后,孫中山奔走海外,陳少白則留在香港主持《中國日報》,繼續(xù)不遺余力宣傳革命。
尤列是廣東順德人,自幼受教于當?shù)氐拇笕?,?jù)說有“慨然有匡復之志”。1882年,17歲的尤列有了機會游學上海,后來再東渡至日本,游歷長崎、神戶等城市。1883年冬天,又游歷高麗仁川。東亞各地一游,豐富了見識?;氐缴虾V?,他偶然參與到了洪門的會議中,聽到“反清復明”等感動處,便繳會費、行禮、宣誓、聽訓,正式加入洪門。1885年冬天,尤列入廣州算學館,留館三年,與楊鶴齡同窗。當時孫中山廣州博濟醫(yī)院學習醫(yī)術,尤列的一位名叫尤裕堂的叔叔早年也是從博濟醫(yī)院畢業(yè),并在順德一帶行醫(yī)。有一天,尤裕堂帶著侄子尤列到博濟醫(yī)院訪友。途徑十三行時,尤裕堂見到博濟學生孫中山、鄭士良、鄧景暉等人因為買荔枝與賣水果的小販發(fā)生爭執(zhí),便向前勸解。經(jīng)此契機,尤裕堂把尤列介紹給了幾位校友,這就是為孫、尤二人納交的開始。
四個人的結盟,是通過正式的宣誓儀式的。他們當時誓詞為:
精誠宣誓,天地鑒容,驅除滿人,實行大同。四人一心,復國是從,至死不渝,務求成功。此誓。
戊子年九月初五日
尤列,廣東省順德縣人,乙丑正月十七日出生,二十四歲。
孫逸仙,廣東省香山縣人,丙寅十月初六日出生,二十三歲。
楊鶴齡,廣東省香山縣人,戊辰六月初十日出生,二十一歲。
陳少白,廣東省新會縣人,庚午七月十五日出生,十九歲。
就這樣,四個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他們點燃香燭,整肅衣冠,對天盟誓,成立了一個小團體。宣誓完畢后,四人又專門到照相館去拍照留念,心情很是激動。
從誓詞上來看,這個小團體的目的有三個“驅除滿人、實行大同、復國”,什么是“大同”?四個年輕人自己也沒太搞清楚,總之這個目標很高尚,很美好;“復國”是“復漢人之國”,其前提是“驅除滿人”。
陸?zhàn)〇|是孫中山的同村好友,兩人自小就很要好。1883年,孫中山在翠亨村破壞神像的事,就有陸?zhàn)〇|的參與。孫中山讀大學時,陸?zhàn)〇|在上海電報局任報務員,但每次途徑香港回廣東老家,他都要找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四大寇”會面,“談傾覆滿清事,情義甚洽”。
以上四個人,都是廣東人,有兩個是孫中山的同村人,這便是孫中山最早的“革命”班底。另據(jù)薛君度統(tǒng)計,在早期革命組織興中會中,有姓名可查的會員時286人,廣東籍共271人,占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