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立憲派中有不少人和戊戌變法時康有為的想法相同,甚至比他更為著急。官僚層中也不乏有人持有這樣的迫切心境,工部員外郎劉桪的奏折頗有代表性,他是以日本的強國之路作為論據(jù):
彼則仿效良法,急取直追,不遺余力。我則審慎遲回。茲所以一有效,一無效也。我國每舉一事,必曰試辦。若憲法者,泰西行之有效,日本師之而亦有效,圣人復起不易斯制,但當實力奉行,不必故為嘗試。譬諸病癥已審,方書已具,藥力一到,沉疴立起。亦何容稍事疑畏以自誤乎?
如果不察發(fā)此言論之人的身份地位,單從內(nèi)容來看,這無疑是一位激進者的主張,他認為立憲政治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行政體制,如果再耗時預備試用,簡直是貽誤戰(zhàn)機,朝廷應該當機立斷,就可以藥到病除。在這里,“每舉一事,必曰試辦”也成了工部員外郎劉桪對政府批評的依據(jù),“藥力一到,沉疴立起”一語一方面顯示了這位中央級官員救國強國的迫切心理和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