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同中的魯迅(3)

尋找北京城:千年來的真實往事 作者:趙潤田


沿西琉璃廠一直往西,穿過南柳巷小十字路口,是前青廠胡同,它的北面便是后青廠胡同了。還可以從宣武門外大街穿別的小胡同過來,說得更能讓現(xiàn)今的人們?nèi)菀着袛嘁恍f盛崇光商廈的背后!

魯迅與這兒的淵源是起于他受教育部之委派,在北京尋釁適宜做圖書館的地方。魯迅所初步定下的那個院子,是一個臨街的大宅院,院內(nèi)的房子高高大大。

而它畢竟在小胡同里,魯迅為何看中這兒了呢?我想,道理恐怕是在此地有四個勝人之處:第一,鄰近教育部;第二,周圍各地會館密集;第三,宣武門、和平門一帶,學(xué)校頗多;第四,全市主要的印書局、書肆亦在周圍。宣南會館之多,甲于全市,民初科舉雖廢,因各種原因滯留北京的讀書人,住在會館里的極多,魯迅本人即是。另外,北京女子師范學(xué)校、北京高等師范學(xué)校、春明學(xué)校等都在附近。所以,將圖書館設(shè)在此地,可謂正好方便讀書人和居民。

1913年6月,民國政府教育部根據(jù)魯迅的踏勘和報告,在前青廠武陽會館夾道租了18間民房,設(shè)立了“京師圖書分館”;同年10月又在宣武門內(nèi)大街抄手胡同東口外設(shè)立了“京師通俗圖書館”;次年在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社稷壇大殿后設(shè)立了“中央公園圖書閱覽所”。那時候,魯迅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直接參與了這三個圖書館的籌建,在北京胡同里轉(zhuǎn)悠了不少地方。

前青廠、后青廠一帶曾與不少文化名人結(jié)下淵源:郭沫若、老舍曾到此,又是胡適、林海音的故居。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幾乎無人不知,那散文詩一般的電影鏡頭,勾起無數(shù)人溫馨中裹挾著些許落寞的懷舊心緒,如冬日里啜飲的一杯綿長的紅茶。而如果你能到宣南胡同深處轉(zhuǎn)一轉(zhuǎn),相信你能在古老的青磚中得到再次的幽深的體悟。在前青廠與后青廠的銜接處,筆者還找到孫星衍故居、民國早期《女子旬刊》報社所在地。院子非常大,側(cè)門在后青廠,前門在前青廠,好幾進房子,屋宇軒昂,雖有居民自己搭建的廚房之類,仍不能掩其往昔氣派。

當(dāng)我來這一帶尋找那些留下許多名流足跡的地方時,正逢此地拆遷,莊勝崇光大廈擋住了西面的陽光,前后青廠、海柏胡同、香爐營和西草廠周圍大大小小的胡同正在推土機前變成一片瓦礫。

八道灣:阿Q的誕生之地

魯迅從1919年11月28日以后,住到新街口附近的八道灣了。

尋找那一處魯迅曾經(jīng)居住了3年又8月(1923年8月2日遷至磚塔胡同61號)的地方,我很費了一番周折。只知道在新街口一帶,找吧。

逢人就打聽八道灣,后來終于從趙登禹路北口找到了。真是“名至實歸”,進胡同就拐彎,路很窄,兩側(cè)都是老舊的平房,我見有兩個學(xué)生在一個死角踢球,心想這魯訊著作有好幾篇是中學(xué)語文的傳統(tǒng)教材,他們就住在此地,說不定老師在講課時還向他們提起八道灣魯迅故居呢!于是,便向他們打聽,未料,他們好像聽到了奇談,楞了,搖搖頭:“不知道。”

我很失落,不僅僅是因為打探未果。

然而就在我低頭向縱深處一個拐彎走去時,身后響起一個蒼老的聲音:“那小伙子!”

我看看周圍,僅我一人,那么是喊我了?

果然。接著,我轉(zhuǎn)身看到,一位佝僂身子的老者手指著前面對我說:“往前走,拐兩個彎兒,就是那院的側(cè)門,再拐個彎兒,是正門!”

我連忙謝過。

我終于站在老者所說的那個“側(cè)門”跟前了。這是北京胡同中最簡單的一種“門”,沿著墻山“順便”留一個門口,上有一塊過木,在過木上壘兩層磚,得,這便是“門”了。

八道灣是胡同中的胡同,隱在趙登禹路和前公用胡同之間,進胡同就拐彎,路很窄,兩側(cè)都是老舊的平房。胡同里很靜,走幾步就是一個拐角,行人稀少,讓人覺得身在連環(huán)畫中的某一頁上。

這之后我又找到院子的正門,坐北朝南。當(dāng)初魯迅看中這所院子的原因之一,是院門前有一大片開闊地,可供孩子們玩耍,而現(xiàn)在的院前是一條小胡同,還算清靜,但開闊是說不上了。這大門,我實在不愿說,它太不像樣子,老北京舊房子很講究院門,有好幾種式樣,最簡陋的也要有個門的樣兒,而這里早無舊跡可尋,門前兩側(cè)是舊塑料布遮蓋的蜂窩煤和燒過但沒扔掉的煤灰。門前不像別的地方的名人故居那樣釘個牌牌,不知底細(xì)的人從這里走過,絕對想不到魯迅和周作人曾在這院里發(fā)生過許多故事。(圖6“八道灣大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