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同中的魯迅(1)

尋找北京城:千年來的真實往事 作者:趙潤田


胡同中的魯迅

北京的胡同里,記著真實的魯迅。

菜市口:發(fā)出吶喊的小屋

我曾在菜市口工作近10年,貫穿20世紀整個90年代。我所供職的那家報社,在鐵門胡同南口,即戊戌六君子的成仁之地,旁邊,是以賣黃金首飾出名的菜市口百貨商場,而對面,也就是騾馬市大街路南的五金電器批發(fā)商店,便是先生第一次到北京來時所居住的第一個地方。

當初,那里是長發(fā)旅店。

打開《魯迅日記》,其中就提到這里:“五月五日上午十一時舟抵天津。下午三時半車發(fā),途中彌漫黃土,間有草木,無可觀覽。約七時抵北京,宿長發(fā)店。夜至山會邑館訪許銘伯先生,得《越中先賢祠目》一冊?!?/p>

魯迅在這里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便移居山會邑館了,在那里一住,就是七年半的時間(1912年5月6日——1919年11月28日)。

“山會邑館”即人們習稱的紹興會館,舊時有匾,上書“紹興縣館”。之所以稱“縣館”,是因為清末撤掉府一級建置,山陰、會稽合為一縣,稱紹興。紹興會館也在菜市口地區(qū),從菜市口稍往西,路南一條胡同,稱南半截胡同,會館就在里面路西,離譚嗣同的“莽蒼蒼齋”幾步之遙。(圖1“紹興會館”)

紹興會館的大門仍是老樣子,原汁原味,匾是沒有了。據(jù)說那匾是魯迅之父的朋友魏龍藏所題,在《魯迅全集》的照片中還可看到那幾個厚重的。院子的格局還看得出來,已住成大雜院,生活氣息特濃。剛進大門的時候,一眼看到對面一段老墻,墻面斑駁,正是盛夏,磚縫和灰皮浸潤水氣之后的那種味道,橫生一種蒼然。

院子不小。但過道、窗前,都加蓋了小廚房。有的不是廚房,正式住人。從一小段濕漉漉的老墻前面走過,拐彎向西一直走,就看到南側一個“院中院”,便是魯迅當年住過的補樹書屋了。(圖2見過魯迅的老墻)

當初的補樹書屋,是西房四間,第二間開風門,堂屋兩側有木隔扇,花窗糊紙,南面一間臥室,魯迅所用,北面是一個相聯(lián)的兩間。北方人管這種格局叫“三破四”。后來,周作人也來北京,魯迅便搬到北側的屋子里去了。

魯迅在這里住下的第一天,是從遭遇突襲騷擾開始的,有日記為證:“夜臥未半小時即見蜰蟲三四十,乃臥桌上以避之?!蔽N蟲即北京人所說的臭蟲,比黃豆略小一些,白天藏在床板木縫之間,專在夜間出來吸人血,喜黑暗,見燈光則四下奔跑。北京舊時幾乎家家都有,極難除盡,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敵敵畏的普遍使用,這惱人的臭蟲才逐漸稀少。

魯迅在紹興會館一住就是九年。在這兒的時候,他正在教育部作僉事,除去星期日,每天要到宣武門內(nèi)的民國政府教育部上班。魯迅在《一件小事》中所說的S門,就是他每每路過的宣武門。在那條街以及附近的一些胡同里,不少地方都留下了魯迅的足跡。

如今這個“院中院”是整個會館里居住最擁擠的地方,大格局未變,但已很難按魯迅日記所述分辨出具體布局,增建的小廚房北房和西房住了不少外地在京做小生意的婦女,其它房子住著居民。居民們都很健談,他們見過不少在這里尋訪魯迅故居的人,安坐家中,便可以見多識廣了。他們說,前不久浙江省長還來過,有意將整個院子買下來按原樣整修,請居民搬到新樓去住。

能否實現(xiàn),也未可知。(圖3.會館穿堂門里的余暉)

琉璃廠:逛攤的魯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