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寂寞的明城墻(2)

尋找北京城:千年來的真實往事 作者:趙潤田


火車券洞和信號房是我國鐵路史上的兩處重要遺存。1915年,為修建“京師環(huán)城鐵路”,打通了靠近角樓的城墻并拆除了最后一座墩臺,建成這個火車券洞。它高8.2米,寬9.2米,深7.4米,是按中國傳統(tǒng)的拱券式門洞修建的。京師環(huán)城鐵路于1916年1月1日通車,火車從東便門經(jīng)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而抵達西直門。人們在明城墻遺址公園可以看到的火車券洞,是京師環(huán)城鐵路的唯一遺存。

東便門信號房則是1901年由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設(shè)計建造的,為當時京奉鐵路(北京——沈陽)的第一座信號房。這座信號房為磚木結(jié)構(gòu),高約6米,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曾被作為民房使用,但絕大部分設(shè)施仍保留當年原貌。今年維修時,還發(fā)現(xiàn)舊時鐵路道岔和枕木等。如今,人們可以在信號房北面墻下看到幾段保留下來的老鐵軌和枕木。(圖4.京奉鐵路(北京至沈陽)上第一座信號房)

北京城東南角樓是明城墻遺址最輝煌的終點,它作為北京內(nèi)城東南轉(zhuǎn)角處的箭樓,是目前全國唯一尚存的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樓建筑。北京城墻大拆除之前,內(nèi)城角樓四座,外城角樓四座,共八座,是城墻拐角處的標志性城防建筑。僅余的這座角樓始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四年后竣工,至今已有560多年歷史。這座角樓通高30米,設(shè)144個箭窗,是古代防御建筑,現(xiàn)在,它雄距東二環(huán)路邊,仍顯示著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筑成就。從馬道拾級而上,你就能找到城上的感覺——寬闊的城墻、嚴密的垛口、古老的鐵炮以及殘損的旗桿石座,無不讓你心生莊嚴。在角樓紅漆大門的旁邊,你還能找到當年八國聯(lián)軍留下的用刺刀刻在墻磚上的字跡。從大門進去,三個樓層巨大的檁架明明白白地展現(xiàn)在頭頂,讓你震驚。不走進城樓里,你感受不到我們古人在造城上所顯示出來的智慧、力量與偉大。

像一個戍城的戰(zhàn)士,你沿著木梯走上去吧,去撫摸那涂著紅漆的木檁,體會偉岸;去站在窗戶前向遠方眺望,體會莊嚴;去呼吸古樓里來自亙古的氣息,體會神圣;去仰望黑洞洞的樓頂,體會深邃。

站在那兒,你沒法不愛它,沒法不欣賞它,沒法不保衛(wèi)它。

你會覺得,它是你的,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

老城墻從西到東,移步換景,處處可觀,這里靜靜地保存著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智慧和我們的堅強。它是北京古城建城史的見證,寫滿了我們的滄桑。(圖5老城墻墩臺)

古都屈辱的鐵證

老城墻遺址是帝國主義列強的侵華鐵證?!案邮伦儭睍r日俄等國侵華軍隊的施暴罪證至今還遺留在角樓上。

1900年7月20日,八國聯(lián)軍從大沽登陸,盡毀天津城池之后進攻北京,由日本、俄國侵略軍攻打東便門和內(nèi)城東南角樓。清朝藍旗軍負責守衛(wèi)這里,與侵略軍展開一場惡戰(zhàn),俄國侵略軍久攻不下,死傷極大,只是聯(lián)軍攻破東直門和朝陽門后從北面趕來增援,角樓腹背受敵,才最終陷于敵手。從8月13日晚上開始,戰(zhàn)斗進行了一夜一日,守衛(wèi)角樓的官兵用生命和鮮血頑強抵抗,使這里成為敵人在北京最后攻占的一處防地。

敵人攻占角樓后,用刺刀在樓上的城磚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成為擦不掉的歷史罪證。角樓上至今還可看到被侵略軍的炮火擊殘的前檐檁和尚未炸開的炮彈,那根后來在維修角樓時替換下來的木檁,成為這里現(xiàn)在的一件展品,它粗大的身軀上布滿了鉛彈攢擊的洞眼,槍彈之密集,令人震驚。

又是一百年過去了,這里已由防御工事變成一個獨特的公園。它是美麗的,又是殘損的,漫步在這里,滿眼蒼茫古意,一株株古槐與城墻不棄不離,相依相守,給你從古到今的感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