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91年下半年,六輕計劃初露曙光,云林縣長廖泉裕熱情邀請臺塑去投資。而此時,“《促進產業(yè)升級條例》”已實施一年多,島內投資環(huán)境已有明顯改善。當年8月,臺塑集團正式對外宣布六輕將建于云林縣麥寮鄉(xiāng)。如此重大的投資事項,自然少不了王永慶回臺主持大局。為了從整體上統(tǒng)合臺塑、南亞和臺化三大公司的投資行為,并專職負責六輕項目的推動和即將到來的工程建設任務,王永慶決定成立臺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塑化”)。
1991年10月10日,王永慶回到了闊別近兩年的臺灣。第二天,王永慶便一口氣拜會了臺灣“總統(tǒng)”李登輝、“行政院長”郝柏村以及“經濟部長”蕭萬長。在臺灣,能在一天之內臨時安排與臺灣當局三“巨頭”會談的企業(yè)家,王永慶是第一人。
王永慶此番回臺,自然免不了又引起臺灣新聞界轟動。在接受采訪時,王永慶對“海滄計劃”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一方面,他認為在大陸投資的整體戰(zhàn)略是正確的,對臺灣未來經濟的發(fā)展有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他認為“海滄計劃”是否實施,取決于臺灣當局的態(tài)度。他說:“一些政治問題我不知道,也不能替臺灣當局講什么話,就只好不做?!?/p>
王永慶盡管不參與政治,但生活在高度政治化的臺灣,任何事情都會與政治掛上鉤。他的“海滄計劃”備受企業(yè)界和臺灣當局的關注,他不能不有所顧忌。另外,面對島內復雜的政治形勢與權力斗爭,作為企業(yè)家,王永慶也就只能如此。
1992年10月,大陸方面通知王永慶,其所提的十一項要求全部得到批準。11月5日,王永慶在北京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 基及其他多位領導商談有關事宜。而此時在海滄,有關方面已經開始在原定建廠土地上展開基礎設施和土地整理工作。據(jù)媒體報道,大陸方面為確保工程進度,甚至投入了機械化工程兵部隊在日夜趕工。當?shù)毓賳T多次表示,王永慶投資案已經萬事具備,只欠簽約的東風。
會談一開始,大陸方面就以十分肯定的語氣向王永慶表示,“海滄計劃”可以全面依照計劃推動進行。但不料王永慶卻提出了產品要100%內銷的要求。他說,“海滄計劃”中有關產品市場銷售的方向必須轉換,當初允諾過100%產品供應國際市場,即以推展外銷為主,但現(xiàn)在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3年,島內外石化產業(yè)的經營態(tài)勢及市場狀況已經完全改變,因此必須從100%外銷轉變成100%產品供應內銷市場。
由于當時大陸在政策上要求100%外銷,鼓勵企業(yè)把爭取外匯平衡和國際市場作為主要目標,所以對于王永慶提出把產品全部轉供內銷,大陸方面認為與政策不符。但為了進一步說服大陸方面接受自己的建議,王永慶接著又對臺塑要求100%內銷的理由詳加了一番說明。
王永慶首先介紹說,臺灣原有數(shù)千家三次加工廠,但如今90%已經外移,大多數(shù)選擇在廣東及福建兩省設廠。據(jù)了解,這些三次加工廠商在生產以至經營各方面,大多相當順利,所以自開始經營以來不斷地擴充生產線,同時效率也在不斷提升,所生產的各項產品遂呈現(xiàn)供大于求的局面。凡任何生產工廠都必須謀求產銷平衡,才能維持人員等一切正常安定。而且就經營規(guī)模而言,一般生產工廠都是可進而不可退,只能擴充生產規(guī)模而不能減產,一旦減產就是衰退。依現(xiàn)有三次加工廠商的發(fā)展趨勢,很快就呈現(xiàn)供過于求,因為國際市場也有一定的容納限度,就像進口一方常常采取限制進口數(shù)量或者為了保護自己而提高進口關稅一樣,凡此措施都會對于出口造成不利。在此發(fā)展情勢下,“海滄計劃”要吸引三次加工業(yè)者進入特區(qū)內設廠,預料其腳步將遲疑不前,況且一如上述,國際外銷市場也是有限的,情境如此變化,原來的計劃自有必要重新檢討,以為因應。
其次,“海滄計劃”中的產品外銷全部轉為內銷,除了能為國家開源節(jié)流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之外,他認為更可以促進國家建設的合理性,加速帶動經濟發(fā)展,并且節(jié)省人類有限資源的耗用,發(fā)揮更高的經濟效益。該構想如獲認同,并準其產品改為100%內銷,對于國家而言將有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