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學之道(2)

止于至善《大學-中庸》 作者:劉成有


但是,人之外的現(xiàn)象與力量,往往又具有二重性。就其對人類的意義而言,往往有利有弊。比如云行雨施,既可以春風化雨、滋潤萬物,也可以雷霆萬鈞、洪澇成災。如果從道德上來評價,自然也會有善有惡。那么,源自于“道”并在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德”,也應該具有善惡二重性。所以,“大學之道”所要彰顯的,應該是“明德”,即人之外的力量所賜予人的光明美好、晶瑩無瑕的德性。這種“棄惡從善”的思路,顯然是儒家加強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理論基礎。盡管《大學》里并沒有進行詳細的說明與分析,但透過《中庸》、《論語》、《孟子》等基本典籍,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儒家“潛意識式”的思維方式。

“新民”一詞,則體現(xiàn)著“大學之道”強烈的社會“擔當”意識與革新意識,同時也折射出儒家濃厚的“精英意識”。 在儒家的觀念里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有遠近親疏的不同,而且還有道德屬性上的差異?!墩撜Z》里面雖然有“性相近,習相遠”這樣的話,但更有一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表達。因此,我們看到,儒家在對人性善惡、智愚認識的基礎上,總是把人群分成圣賢(“君子”)與凡夫(“小人”)兩大類。《大學》里面提到的“新民”,也反映著類似的特征。實際上,儒家里面的精英意識與社會擔當意識,是一體兩面的問題,正如硬幣的兩面一樣,難以截然分割開來。所以,我么也可以發(fā)現(xiàn),孟子在提出“性善論”的同時,總是不忘記“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諄諄告誡;而荀子公開張揚“性惡論”的同時,也總是念念不忘“化性起偽”的歷史使命。

但問題是,“明明德”與“新民”有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呢?做到了什么樣的程度才算是成功呢?所以“大學之道”的第三個方面就是“止于至善”。至于“至善”的對象,有人認為“至善”的對象不明確,所以大學之道只有“明明德”和“新民”“二綱”;但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至善”的對象正是“明明德”與“新民”,強調(diào)的是“明明德”與“新民”的實現(xiàn)過程與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三者缺一不可,共成“三綱領”。有了這個“止于至善”,才能保證“明明德”與“新民”的“至高至極”。

當然,這個“止于至善”,《大學》并沒有做出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即使是后來的儒家也沒有能夠給出清晰的答案。事實上,即使到了現(xiàn)代社會,這個問題對于哲學家們來講,依然沒有一個十分清晰的答案??梢哉f,“止于至善”的模糊性,正說明了這個最高標準“至高至極”的完美特征,不同時代的人可以賦予其不同的含義和價值屬性。但從整個儒家思想的發(fā)展來看,我們提出的這個問題,并不是困擾儒家知識分子的問題。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止于至善”正是一個人人生的理想追求,是達到圣人境界的標志。堯舜禹做到的是“止于至善”,孔、孟做到的也是“止于至善”。結合后面的論述,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止于至善”,實際上是一個明辨是非、善惡、義利取舍的最高境界。而且,達到這個境界以后,更應該是“道德訴求的自然化”過程,就像孔子所講的那樣,“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對“天道”的認識與實踐,已經(jīng)達到了潛意識的自覺高度。換句話說,達到了“止于至善”,無論做什么,不僅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意念,而且也能時時刻刻合乎天道。仰無愧于天、俯無怍于民,無論怎么做,都能夠?qū)Φ闷鹛斓亓夹摹?/p>

有鑒于此,《大學》經(jīng)文開篇所指的“明明德”、“ 親(新)民”、“ 止于至善”三者,宋代思想家開始明確地稱之為儒家的“三綱領”。而且這些“綱領”也內(nèi)在地包含著儒家一直推崇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皟?nèi)圣”也叫“修己”,是指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也就是君子追求的最完美品德的至高境界;“外王”也叫“安民”,是君子在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上推己及人,教化管理范圍內(nèi)的百姓,改變百姓身上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移風易俗,刷新道德,從而使全天下的人達到并安于至善至美的境地??鬃右簧苡瘟袊康臒o非是想把他心目中極其美好的“周禮”(“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推廣到“普天之下”。

總之,在《大學》的整個思想體系中,開頭第一句話已經(jīng)十分鮮明地揭示了儒家的核心主題。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天與人之間的關系,內(nèi)在地蘊藏著“大學之道”?!懊髅鞯隆笔钦J識“天道”、實現(xiàn)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工夫,主要是“對己”而言 ;“新民”是實踐“天道”、實現(xiàn)社會責任的工夫,主要是“對人”而言。而“明明德”與“新民”所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是一個明辨善惡、是非、義利的理想人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