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誰斷送了大明王朝 作者:邱紫華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位貧窮的江南學子吳晗考入了清華大學歷史系。他向當時的文壇泰斗胡適之先生請教,今后他攻讀哪一個研究方向為好?胡適之先生建議他專攻明史,從資料的搜集、鑒別、分析入手,再對明史進行透徹的了解、分析和評價。為什么胡適先生要叫吳晗先生關(guān)注和研究明史呢?因為,明史在中國史的研究中,很具有典型的意義。明朝的政治史、社會史、經(jīng)濟史、倫理史、農(nóng)民史和文學史等都非常有特點,可以說是中國封建專制社會文化的濃縮的樣態(tài)。吳晗先生最終在明史研究上獨樹一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近些年,明史又成為了文化熱中的一個熱點。一批著名的學者推出了一些超越前人的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都是從文化史、社會史、政治史的角度著眼。研究明史還有沒有新的領(lǐng)域或新的角度呢?肯定有。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就認為,人文學科就是在不斷的闡釋中發(fā)展的,人類文化的傳承就是以“延異”(difference)的方式進行的。

20世紀著名的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家??戮驼f過:對于一個對象,闡釋的角度越多、層次越多就越接近事實的本真。這就是主張:面對任何一種歷史的社會的現(xiàn)象、任何一個歷史人物,必須進行多學科的、多層次的,即多元化的研究和解讀。多元化的研究不僅僅是指研究視角的多元,而且也指價值體系上的多元化。對于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絕對不能僅僅限于一種價值體系,如果,只局限于一種價值標準,并且把這種價值標準惟一化、絕對化,這就是學術(shù)上的獨斷論。人文學科中的任何一種獨斷論,都具有鮮明的“時限性”,它只能是某一時期的“霸權(quán)話語”。

人文學科只有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才能避免過去那種僵化的、霸權(quán)話語式的、獨斷論式的研究。我們認為,如果從美學的角度對歷史上的人物加以透視和解讀,無疑將獲得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見解;揭示出一種一向不為人所注意的內(nèi)在的隱秘。

明朝末年的中國,真是一個百色雜陳的大舞臺,有無數(shù)的人物在這歷史的舞臺上先后閃現(xiàn),不斷地演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戲劇。其中既有喜劇,又有悲?。患扔姓齽?,又有荒誕??;既有怪劇,又有鬧劇。以前的史家對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主要是放在政治和道德倫理的平臺上加以剖析,很少有人從美學的角度對歷史人物加以分析和評價,更沒有從悲劇美學的角度,對歷史上的悲劇人物加以審美的透視。選擇從悲劇美學的角度去透視和分析歷史上的悲劇人物,本書選擇了美學的悲劇理論的角度,來透視明朝末年的大悲劇。這就是本書的新穎性和獨特性。

本書的研究角度和創(chuàng)新性就在于:從悲劇美學的基本原則出發(fā),用美學悲劇性的眼光去觀察和透視明朝末年的悲劇人物,具體地揭示這些悲劇人物的悲劇性是什么?他們是怎樣陷入悲劇的絕境之中的?他們?yōu)槭裁磿庥龅奖瘎⌒缘臍??是哪些主觀的因素和客觀的因素決定了:為什么偏偏是他們而不是別人陷入悲劇的境況之中?從悲劇美學的視角看,如何評價他們的美與丑?

如何從悲劇美學的角度去透視明末的悲劇人物呢?本書立足于悲劇的基本理論上,圍繞悲劇美學的重要范疇去透視和解讀這些悲劇人物。例如,悲劇人物具有哪些特征?什么是悲劇性沖突?它同生活中日常的沖突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悲劇沖突必然要導致悲劇性的慘烈的結(jié)局?本書通過這些視角,去具體解讀這些人物的悲劇性。

悲劇人物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的。好人、壞人、善良的人、兇惡的人、反動的人、革命的人都可以是悲劇人物。但是,好、壞、善、惡等都只是政治上或道德上的價值判斷,而不是審美判斷。

悲劇美學只關(guān)乎于悲劇人物的人生的境遇,只關(guān)乎于人的命運和人性,只關(guān)乎于他們面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或死亡時的態(tài)度。美學是審美學,就是研究人們對一切對象進行審美欣賞和審美評價的學科。審美主要是訴諸直接的、直觀的審美感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審美判斷和評價。所以,審美主要是訴諸人的情感的活動。人的情感活動的準則就是對人性判斷的準則。審美評價直接面對人性,面對人生。人性決定了人們追求任何事物都要對人有益無害,這有益無害的事物就是符合人性的,是肯定性的人性;人類都反感對人類自身生命的戕害。對那些戕害別人生命、侵害別人生存的行為,往往采取否定的態(tài)度。所以,從人性的角度切入,才能解釋悲劇人物復(fù)雜的心理活動,才能對他們進行審美的評價。

明朝末年,各種各樣的悲劇人物悉數(shù)登場,他們的命運、他們的人生境遇都不相同,他們陷入悲劇的原因和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別,他們悲劇性的結(jié)局也不相同。這些悲劇人物在面對不可避免的苦難和毀滅時的態(tài)度也不相同。有的悲劇人物面對人生的苦難或生命的毀滅,曾進行過不同方式的殊死的抗爭,最后都以慘烈的死亡為結(jié)局。例如,明末時期的僭臣魏忠賢、崇禎皇帝、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李自成、反復(fù)無常的吳三桂等人,他們的毀滅與悲劇的抗爭精神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在他們身上都閃現(xiàn)出了悲劇的抗爭精神之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