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孫丑 下(8)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張加才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在晝邑過夜。有個(gè)想替齊王留住孟子的人,恭敬地坐著勸孟子。孟子不予理會,靠著坐幾打盹。

客人不高興,說:“我齋戒一天才敢來和您說話,您卻打盹不聽,以后再也不敢和您見面了?!?/p>

孟子說:“坐下來吧!我明白地告訴你。從前,魯穆公要是沒有人在子思身邊伺候,及時(shí)表達(dá)尊賢的誠意,就不能使子思安心;泄柳、申詳要是沒有人在魯穆公身邊伺候,隨時(shí)勸王禮賢下士,就不能使自己安心。你替我這個(gè)老者考慮,卻考慮不到子思所受的禮遇。這算是你對老人絕情呢?還是老人對你絕情呢?”

【原文】

[4.12]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①:“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②。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晝,是何濡滯也③?士則茲不悅?!?/p>

高子以告④。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于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歸志⑤。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⑥;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于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于其面⑦,去則窮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注釋】

① 尹士:齊國人。

② 干:求。澤:恩澤,這里指俸祿。

③ 濡滯:滯留。

④ 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xué)生。

⑤ 浩然:水大的樣子。

⑥ 由:同“猶”。足用:足以。

⑦ 悻悻然:氣量狹小、憤憤不平的樣子。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尹士對人說:“不知道齊王不可能成為商湯、武王,那是不明智;知道他不可能,但還是到齊國來,那是求富貴。從千里之外來見齊王,不相投合于是離開,但住了三晚才出晝邑,怎么這樣磨磨蹭蹭?我對此不高興。”

高子把這番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那尹士怎能了解我呢?從千里之外來見齊王,是我所希望的。不相投合于是離開,難道是我所希望的?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晚才出晝邑,在我心里還認(rèn)為太快了:齊王也許會改變態(tài)度的!齊王如果改變了態(tài)度,就一定會召我回去。我出了晝邑,齊王還不派人追我回去,我這才決然有了回鄉(xiāng)的念頭。我盡管這樣做,難道舍得齊王嗎!齊王還是有能力做正事的,王假如用我,那么何止是齊國的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定。齊王也許會改變態(tài)度的!我天天盼望??!我難道像那種器量狹小的人嗎?向君王進(jìn)言而不被采納,就大發(fā)脾氣,滿臉憤憤不平,一旦離開,非得走上一整天、力氣沒了才歇下?”

尹士聽人說到這些話,說:“我真是個(gè)小人??!”

【品評】

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讓天下百姓都得太平,才是孟子真正的抱負(fù)。

“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齊王假如用我,又何止是齊國的百姓得到太平呢?雄心壯志,令人起敬。

【原文】

[4.13]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不豫色然①。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p>

曰:“彼一時(shí),此一時(shí)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shí)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注釋】

① 不豫:不快。豫,高興。

② 不怨天,不尤人:見《論語 憲問》,原是孔子的話。

③ 名世:聞名于當(dāng)世。這里指能輔佐君王實(shí)現(xiàn)王道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