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3]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②之服孔子也?!对姟吩疲骸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鄞酥^也?!?/p>
【注釋】
① 贍:充足。
② 七十子:指孔子的學(xué)生。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③ 思:語助詞。以上引詩出自《詩經(jīng) 大雅 文王有聲》。
【譯文】
孟子說:“憑仗武力,假借仁義而統(tǒng)一天下的是‘稱霸’,稱霸必須具有強大的國力;憑依道德,推行仁義而統(tǒng)一天下的是‘稱王’,稱王則不一定依靠國家強大。比如,商湯僅憑七十里見方的疆域,文王僅憑百里見方的疆土。憑借武力使人服從,那種服從不是內(nèi)心服從,而是力量不足;依靠道德使人服從,那種服從卻是內(nèi)心愉快、真心實意地服從,就像七十多個弟子服從孔子一樣?!对娊?jīng) 大雅 文王有聲》上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f的正是這個意思?!?nbsp;
【品評】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王道以德服人,終使人心悅誠服;霸道以力假仁,靠武力稱雄一時。
王與霸的概念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xiàn),王指統(tǒng)一的君王,霸指行使部分王權(quán)的諸侯,兩者都沒有貶義。孟子首次將王與霸對立起來看。孟子認為:王道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德行仁”,以仁政理論與政策,通過保民而得人心;霸道的基本特征卻是“以力假仁”,以武力暴力相威脅,而仁此時只是一個幌子。稱霸必須具有強大的國力;稱王則不一定依靠國家強大,孟子舉例說,商湯僅憑七十里見方的疆域,文王僅憑百里見方的疆土。憑借武力使人服從,那種服從不是內(nèi)心服從,而是力量不足;依靠道德使人服從,那種服從卻是內(nèi)心愉快、真心實意地服從,就像七十多個弟子服從孔子一樣。
孟子稱頌王道,反對霸道。把行王道、施仁政視為能統(tǒng)一天下的不二法門。他多次強調(diào):“仁者無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薄度龂萘x》中眾所周知的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可以視為“以德服人”的光輝典范。
【原文】
[3.4]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①,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对姟吩疲骸盛谔熘搓幱?,徹彼桑土③,綢繆牖戶④。今此下民⑤,或敢侮予?’⑥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⑦,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对姟吩疲骸姥耘涿啵郧蠖喔?。’⑨《太甲》曰⑩:‘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酥^也?!?/p>
【注釋】
① 閑暇:安靜無事。
② 迨(dài):趁著。
③ 徹:取。桑土:即桑杜,桑根之皮。
④ 綢繆(móu):纏結(jié)之意。牖(yǒu)戶:窗戶。這里指巢穴洞口。
⑤ 下民:指樹下的人。
⑥ 以上引詩出自《詩經(jīng) 豳風(fēng) 鴟鸮》。
⑦ 般(pán):樂。怠:怠惰。敖:同“遨”,游玩、游逛。
⑧ 永:長。言:語助詞。配命:配合天命。
⑨ 以上引詩出自《詩經(jīng) 大雅 文王》。
⑩《太甲》:《尚書》篇名。
違:避。
【譯文】
孟子說:“如果實行仁政,就會帶來榮耀;如果不行仁政,就會帶來恥辱。如今的君主討厭恥辱卻又處在不仁之地,這就如同討厭潮濕卻又處在低洼的地方一樣。要是討厭恥辱,就不如推崇道德、尊重士人,使有德行的人有合適的官可當,使有才能的人有合適的職可任;國家太平無事,趁這個時候來修明政令法典,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一定會畏懼它。《詩經(jīng) 豳風(fēng) 鴟鸮》上說:‘趁天沒陰雨沒下,快把桑根皮來扒,緊纏密繞巢穴口。從此樹下那些人,有誰還敢欺侮我。’孔子說:‘作這首詩的人,懂得道理呀!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呢?’要是現(xiàn)在國家太平無事,趁這個時候,作樂無度、怠政出游,這是自己在招禍。禍與福無不是自己招來的?!对娊?jīng) 大雅 文王》上說:‘永遠都要配合天命,自己尋求更多福祉?!渡袝√住飞险f:‘天降災(zāi)難,還可躲避;自作罪惡,不能活命?!f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