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科舉考試有些像“文化大革命”當中的大學考試,它采用的是推薦與考選相結合的制度??荚囍?,高官名公往往向考官推薦人選,被推薦的士人一般在長安早已大有文名。當時沒有報刊廣播,沒有印刷的書籍,他們的文名怎么來的?原來唐代有一種叫做“行卷”、“溫卷”的習俗有人稱此為“制度”,實際上并沒有人或官方對此作出過規(guī)定,還是稱習俗比較準確。。唐代文士要得到文名就得不斷把自己的詩文作品寫成卷子(類似今日書畫卷軸)獻給當時有政治或文化影響力的人們。程千帆先生據文獻對這個習俗作了概括的介紹:
所謂行卷,就是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即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種手段?!短拼M士行卷與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行卷之后,為引起注意和防止遺忘,過一些時候還要再去呈獻自己的作品,這叫“溫卷”。
不僅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時如此,士人到外地游覽、游學,一般也都要到州郡拜望長官,也要向長官們行卷?!队拈e鼓吹》記載這樣一個故事:
丞相牛公應舉,知于頔相之奇俊也,特詣襄陽求知。住數月,兩見,以??陀鲋9?。去后,忽召客將問曰:“累日前有牛秀才,發(fā)未?”曰:“已去。”“何以贈之?”曰“與之五百?!?
于頔是當時特別好客的地方官,韓愈也曾經求得他的幫助。這次是因為忙,才對牛僧孺有些慢待。從中可見,士人游歷州郡,不單純是為了獲得名聲,大多有所干求,希望從長官那里得到一點物質上的援助。也就是《儒林外史》中常常寫到的“打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