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為什么會輸在起跑線上?(1)

李鴻章:甲午之殤 作者:陳斌


李鴻章慢慢合上雙眼,把來日本和談的情況細細梳理一下,看看以后該怎么走這步棋。

抵達日本后的第一次會談先交換全權委任書。會談地點在藤野公館,也就是“春帆樓”。

下關(馬關)在日本本州島的最南端,春帆樓乃是一木制小樓,位于此地一座小山丘上。

伊藤博文就是馬關所屬的山口縣人,春帆樓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據(jù)說春帆樓的名字也是伊藤所取。他常站在窗前思考,站在春帆樓之上,可以遠眺大海,目接千里,一抒浩瀚之志。而在春帆樓山丘之下,便是日本的一處軍港。在春帆樓上談判,中國代表當然會看見海面上日本軍艦耀武揚威,冒著黑煙,進出于軍港。

為什么選擇這里作為中日和談的場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自然是別有一番深意。春帆樓不僅有聞名的河豚宴,樓下正有要讓中國代表看到的風景,它顯示的是伊藤個人的成功,更可以炫耀日本海軍的勝利。這回全權委任書沒有任何問題。實際上,前次日本以全權不足為由驅逐中國使節(jié),在國際上造成很不好的影響。當然,嚴格地說,清政府的委任書是不夠完備的,但歷來清政府同外國交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這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不少國家都認為“日本做事太過分了”。伊藤博文說:“李鴻章那張臉就是委任書,交換只是形式而已?!苯又蟹教岢鲆环輦渫?,希望在談判媾和條約之前,先議定休戰(zhàn)條款。日方明天作答。于是,第一次談判草草結束。正式會談結束后,開始了個人閑談。春帆樓里修葺一新,地上鋪著華麗的地毯,甚至為李鴻章專門準備了痰盂。“10年不見了……”伊藤首相說道。1885年簽訂《天津條約》,至今整整10年了。

明治維新后,日本開始加強發(fā)展在朝鮮的勢力。1882年,朝鮮發(fā)生“壬午兵變”,日本借機出兵朝鮮,逼迫朝鮮政府同意日本軍駐扎朝鮮。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于中法戰(zhàn)爭之際,駐朝公使竹添策動親日的“開化黨”政變。12月4日夜,開化黨人與日本人聯(lián)手,在井上角一郎的親自指揮下,按原定計劃發(fā)動政變。共殺親清之大臣6人,重傷1人。至此,所謂“事大黨”諸大臣被戮殺殆盡。國王李熙被遷入景祜宮。但由于袁世凱率駐朝清軍兵2000聲討亂黨,12月6日攻入王宮,入宮保護國王,朝鮮軍民包圍日本使館。后來,竹添寡不敵眾,自焚使館,連夜?jié)撎??!爸y久持,次日自燒使館,率兵列隊逕赴仁川?!眲觼y中開化黨首相、大臣及30多名日本人被殺。這次日本所參與策劃的開化黨人政變,史稱“甲申政變”,終以失敗而告終。日本政府接竹添急報,立即派外務大臣率大批軍隊入朝,清政府也派了欽差大臣帶了陸軍和軍艦到朝鮮。對峙中日本感到軍事準備不足,因此并沒有采取軍事行動,轉而運用外交手段。

雖然如此,日本政府還是強迫朝鮮政府簽訂了屈辱的條約,不僅要向日本謝罪,賠費懲兇,而且進一步承認日本在漢城有永久駐軍權。當時日本主戰(zhàn)派主張趁中法戰(zhàn)爭之機迅速發(fā)動對華戰(zhàn)爭,但伊藤博文等考慮到日本國力和軍事力量準備不足,主張“速節(jié)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積蓄力量。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為特派全權大使,到中國談判朝鮮問題。談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國相要挾,后來,李鴻章大怒道:“朝鮮事,中國并未辦錯,其錯處全在竹添;若因此決裂,我唯預備打仗耳!”盡管這樣,糾纏多日后簽訂的《天津條約》中,其中規(guī)定“將來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