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道互補,南陽三戶“小憤青”(2)

治國與治史 作者:唐晉


原來,他們得知,吳國有兩位名人。一位是文武雙全的伍員。伍員字子胥,出生于楚國貴族家庭,史書稱他“少好于文,長習于武”,有“文治邦國,武定天下”之才,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因為直諫,得罪了楚國國君,被楚平王殺死,伍子胥為避難,逃奔吳國。在吳國,他結識了吳公子姬光,并策劃刺死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公子光就是吳王闔閭(前514~前496年在位)。闔閭任命他為“行人”(官名,負責接待迎送賓客之禮),成為吳國重要謀臣。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

吳國當時不僅有伍子胥,還有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孫武精通兵法,所著《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孫武善于治軍,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套見解。他被闔閭任命為將,與伍子胥共同輔佐闔閭,吳國國勢上升。

范蠡和文種經過商量,感到伍子胥、孫武在吳國正紅,而且他們足智多謀,能量很大,如果再去吳國,一定沒有陳述治國方略的機會,才干發(fā)揮不出來。而且能人過于密集,關系也不好處。

面對這種情況,文種沒有主意了,他問范蠡:“今將安之?”——我們現(xiàn)在到什么地方去呢?范蠡說:“事情決定于我們自己,到哪個國家不都一樣嗎?”他們經過商量,決定去越國。范蠡說:“吳越二邦,同氣共俗,地戶之位,非吳則越。”意思是,吳越兩國風俗氣候完全一樣,能夠爭霸的,不在吳國就在越國。于是,范蠡和文種來到了越國。

越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據(jù)《吳越春秋》記載,當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這里。至禹的后代少康時,擔心香火斷絕,便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 越國首都大部分時間在諸暨(今浙江諸暨),后來在會稽(今浙江紹興)。

越國建立后,與中原各國相比,生活習俗比較落后,很少與中原地區(qū)發(fā)生聯(lián)系。直到允常在位時,才開始發(fā)展起來。此時,已是春秋末年了。

范蠡和文種決定入越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11年前后。當時越國的情況如何?范蠡到越國能展示自己的才干嗎?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受到了越王允常(勾踐之父)的歡迎。不過范蠡和文種在為人處事上還是有差異的,文種有從政經驗,見多識廣,而且能沉得住氣;而范蠡是個性情中人,說話直率,不拘小節(jié)。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兩個人的差異,什么事呢?

當時越國有一個大夫叫石買,把持朝政,他是一個很有權謀和善于詭辯的人。他見范蠡、文種來到越國,擔心對自己地位構成威脅,就到越王勾踐跟前說范蠡、文種的壞話。

他說:“拿自己的美色到處招搖的女人不可能是個貞潔的女人,拿自己的知識到處宣揚的文士也都不可靠,現(xiàn)在到咱們越國來的這兩位客人曾經游歷各諸侯國,經歷了許多事,現(xiàn)在無緣無故到咱們越國來,恐怕他們不一定有本事,希望大王對他們提高警惕,不要輕易重用。”

這件事傳到范蠡和文種耳朵里,兩人的態(tài)度很不一樣,范蠡非常氣憤,但他又不愿意向越王辯解,一氣之下就一個人離開了越國,他在楚越之間游歷考察,繼續(xù)尋找發(fā)展的門路。文種卻沒有那么沖動,他分析,說這種話的人一定心懷不可告人的目的,于是他覲見越王,對他說:“《易》曰:‘有高世之材,必有負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眾之意。成大功者不拘于俗,論大道者不合于眾?!边@話的意思是:“我聽說《易經》上有這么一句話:一個人有高出世人的才華,一定會有不合于世俗的毛病。智慧極高的人看問題,一定會超出俗人的一般見解,要建立重大功業(yè)的人,必然不肯受世俗意見的拘束,議論重大原則問題沒有必要投合眾人的口味,希望君王認真考慮?!蔽姆N還說:“有智之士,不在遠近取也?!睂τ谥悄苤康倪x用,不應該以遠近作為標準呀。

文種的話,有理有據(jù),打動了越王。越王派人請回了范蠡。而說范蠡壞話的石買,失去了越王的信任,被派去帶兵守衛(wèi)邊防。

越王不偏聽偏信,任人唯才,啟用范蠡、文種,博得了范蠡的好感,他下決心,留在越國,貢獻自己的才智,促使越國強大,成為各國不敢小看的國家。

這一年(公元前496年),范蠡大約40歲。論閱歷、政治經驗,正是成熟期。他被封為越國上大夫,正式走上了從政之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