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魏徵將書獻上,太宗定名為《自古諸侯王善惡錄》,遍賜諸王,令他們好好學習。
魏徵了解社會現(xiàn)實,能夠把握住社會動向。因為魏徵曾參加過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是從瓦崗寨上走下來的,對社會現(xiàn)實有著深切的體會,所以他提出的政策往往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能夠切中要害。而太宗也十分看重這一點。
魏徵的這些素質(zhì)決定了他的意見對太宗治國十分有意義。太宗也深深明白,魏徵就如同他的警鐘一樣。與房、杜比較起來,魏徵對貞觀一朝的貢獻主要在治國方略的制定上,而房、杜則主要在國家政務的處理上。不過他們都為貞觀之治的形成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5、?;槠捅?/p>
然而,即便是魏徵的貢獻這么大,在他身故之后,還是發(fā)生了停婚仆碑的事件。
當初,魏徵還在世的時候,太宗曾問他朝廷之中誰可任用。魏徵推薦了杜正倫和侯君集,稱二人均有宰相之才。并且說國家應居安思危,不可無統(tǒng)兵之大將,請?zhí)趯⒈R交給侯君集統(tǒng)領(lǐng)。不過當時太宗覺得侯君集這個人喜歡說大話,就沒有采用魏徵的意見去任用他。這倒是也沒什么,可后來兩個人都出事了。
杜正倫是隋朝的秀才,文筆好,有才華,曾任隋之羽騎尉。貞觀時候,由于魏徵的推薦受到太宗的重用,屢遷為中書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出入兩宮,參典機密。當時的太子還是李承乾,他患有足疾,不能經(jīng)常上朝謁見,在宮中老是跟一些近侍混在一起,太宗十分擔心。有一次就對杜正倫說:“太子腳有些毛病,這倒是沒什么??墒撬趯m里總是親近那些小人,不與賢明君子交往,這讓朕很擔心。你要多多觀察,適當勸導他。如果他不聽,你可以來告訴朕?!?/p>
杜正倫領(lǐng)命之后,也確實是盡忠職守,常常勸告太子。但是太子不是不聽,就是敷衍他。杜正倫情急之下,就把太宗那時對自己說的話告訴了太子。太子當然就去父皇那里求證了,結(jié)果父子兩人弄得挺尷尬的。太宗于是就發(fā)火了,責問杜正倫怎么泄露自己的話。杜正倫說:“臣開導太子,總是不見成效,所以才將陛下的話告訴太子,希望太子有所畏懼而從善。”太宗當然不樂意了,而且泄露禁中語本來就是不對的,所以杜正倫被貶為州(今河南新安附近)刺史。后來承乾謀反,事情牽涉到侯君集,而侯君集又曾經(jīng)派人送金帶給杜正倫,所以太宗再次將杜正倫流放到州(今越南榮市附近)去了。
而侯君集的問題可就更大了。侯君集在太宗還是秦王的時候就跟隨他,四處征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在玄武門事變中,侯君集也是沖鋒陷陣,斬關(guān)奪將。在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重新核定功臣等差的時候,侯君集僅列于裴寂、長孫無忌、王君廓、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長孫順德、柴紹、羅藝、李孝恭等人之后,而排在李世、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寶、程知節(jié)等人之前。貞觀時期,侯君集討吐谷渾,平高昌,功勞更是不小??墒呛罹@個人在打高昌的時候私自搜取了很多寶物,軍紀又不嚴,所以太宗對他有些微詞。侯君集又很小心眼,覺得自己功勞這么大,還要受責備,心中忿忿不平。后來他發(fā)現(xiàn)太子承乾想對付魏王泰,于是就暗中與之交通,共謀造反。可是就在貞觀十七年(643)四月,事情敗露了,太子被廢,侯君集也被處斬。
這時魏徵才剛剛?cè)ナ?,太宗不由得想起他生前推薦杜、侯等的話。怎么魏徵推薦的人都參與謀反了呢?太宗很是疑惑,于是開始懷疑魏徵私自結(jié)黨。而又有人告訴太宗,說魏徵將所有進諫的言辭都抄錄了一份,并給了負責紀錄皇帝言行的起居郎褚遂良。這分明是想讓褚遂良把所有內(nèi)容都記載下來,寫入史書,以彰顯自己的功勞和君主的過錯。太宗聽了更不高興了,于是下令,不把公主嫁給魏徵的兒子了,還派人去將自己寫給魏徵的墓碑推倒,以示懲罰?!柴R周也是貞觀年間有名的大臣,他同樣敢于直言進諫。但貞觀二十二年(648),馬周在去世之前,命家人將自己的奏表全部燒掉,他說不愿以此來彰顯君主之惡,為自己贏得美名。這可以說是與魏徵正好相反。兩人誰更忠心,也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其實若只是選人不當,太宗不會有這么大的反應。本來嘛,即使是魏徵,也不難免有看走眼的時候。再說魏徵曾是太宗那么看重的人,貢獻那么多。如果只是識人不明,太宗也不至于就要停婚仆碑。原因還是在于魏徵的身份。
魏徵是屬于山東豪杰這一集團的,對于太宗來說始終不是能依靠的力量。太宗重用魏徵,當然首先是由于他有才干,能幫助他治國,可同時也是想拉攏山東豪杰以牽制山東士族和關(guān)隴集團,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實現(xiàn)一種平衡。
而魏徵推薦的兩個人,杜正倫是山東士族,侯君集是關(guān)隴貴族,身份都十分特殊。太宗是擔心魏徵和他們結(jié)黨,那么平衡牽制的局面就被打破了,偏離了自己統(tǒng)治規(guī)劃的初衷。為此,太宗對這件事才有如此激烈的反應。
后來,在貞觀十九年(645),太宗出征高麗,戰(zhàn)事不順,屢屢受挫。這時,他又想起了魏徵。一方面太宗也覺得當初是多慮了,沒有證據(jù)顯示魏徵就與他們結(jié)黨;另一方面,對自己的出師有所悔恨,懷念魏徵在世時的直言進諫。所以太宗感嘆地說道:“如果魏徵還在,朕怎么會有這次遼東之行呢。他一定會勸阻朕的?。 毖粤T,馬上命人將魏徵的妻子兒女召到駐地,慰問了他們一番。還遣人去魏徵葬處,將原來推倒的碑又立了起來,并以禮祭祀。從此往后,對魏家的恩寵又如同原來一樣了。
其實,魏徵受到的待遇的反復,也正體現(xiàn)出太宗內(nèi)心的矛盾。太宗明白以山東豪杰為首的一般地主正在成長,他們的力量不容忽視,必須好好利用才能將國家治理好??墒翘谧鳛殛P(guān)隴貴族,又不敢完全依賴他們,在太子廢立等國本大事上,最終還是選擇了去依靠原本屬于自己一個集團的力量。所以太宗雖然重用魏徵,但親近的卻還是長孫無忌一干人等。而聰明如魏徵,怎會不明白呢,故而一開始他就提出愿為良臣而非忠臣。
不過,雖然魏徵與太宗之間有這等微妙的關(guān)系,卻不失為君臣相得的典范。因為二人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將國家治理好,開創(chuàng)出一個自古未有的新局面。為著這一目標,魏徵盡力輔佐太宗,希望自己的君主能像堯舜一樣,成為一代圣君。太宗也深深明白,魏徵絕不僅僅只是耍嘴皮子功夫,他雖然表面上只是敢于直言強諫,但他為自己規(guī)劃的治國方略對江山社稷來說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他是要將國家引領(lǐng)上一條光明大道。所以太宗才會那么看重魏徵。因為魏徵這面鏡子,不僅僅是照見太宗個人的得失,更是照見整個國家的興衰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