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治"、"人權"、"以人為本"推動民主政治進步 (3)

大國模式 作者:唐晉


(七)和諧社會

強調階級斗爭,“以階級斗爭為綱”,是傳統(tǒng)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改革開放前,特別是在“文革”期間,誰要是否定或反對階級斗爭,誰就會受到嚴厲的批判。鄧小平改革的第一個突破性舉措,就是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為經濟建設,但是,從淡化階級斗爭轉到倡導社會和諧,仍然經過了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思想歷程。盡管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重要內容,但直到本世紀初,我們才正式看到黨內極少數(shù)理論工作者開始正式倡導社會“和諧”,并視其為社會文明的主要特征。不過,“和諧社會”的思想在本世紀初的中國思想界一出現(xiàn),便很快受到中國新領導層的重視,并上升為黨的新的戰(zhàn)略目標。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長遠目標時,首次提出了要使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的重要內容,2004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2006年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則專門通過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

(八)全球化

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在西方學術界成為熱點問題后不久,一些中國學者就開始進行全球化研究。但在當時,至少面臨著兩個方面的激烈反對和批判。首先,一些學者指出,全球化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設立的一個陷阱,全球化就是全球資本主義,換言之,在他們看來,倡導全球化也就是倡導資本主義化。這在中國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其次,甚至一些贊同全球化研究的學者也認為,只存在一個經濟一體化的過程,而不存在一般的全球化過程,特別是,不存在政治的全球化趨勢。全球化雖然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但全球化確實是一個客觀的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而且是人類歷史的一個整體性變遷過程。它首先表現(xiàn)為經濟一體化,但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人類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深刻的影響。到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全球化在中國理論界已經從非主流話語轉變?yōu)橹髁髟捳Z,并且很快成為中國政府制定重大內外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jù)。中國政府積極參與WTO,實際上就是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事實證明,中國政府被公認是全球化進程的最大贏家之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