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我們的父輩都是老百姓,他們對我們看得慣也罷,看不慣也罷,其實對我們未必有太大的影響,而隋文帝就不一樣了,他是皇帝呀,他對太子不滿意,還是相當有影響力的。
再看第二點,謙虛謹慎問題。太子怎么不謙虛謹慎了呢?這其實是一次冬至節(jié)惹的禍。
按照古代的禮儀,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因為從這一天開始,陽氣就逐日增長了,陽氣象征著為君之道,所以冬至那天,文武百官都要朝賀皇帝。而太子是儲君嘛,所以,按照當時的規(guī)矩,百官在朝拜完皇帝之后還要去東宮覲見太子。
這一年冬至的時候,百官又去給太子賀年了,楊勇也相當排場,讓樂隊演奏迎賓曲,自己則穿著禮服,大模大樣地接受百官羅拜。本來,楊勇這樣做也是南北朝的慣例,而且恐怕往年都是這樣搞的,但是這一年,不知道為什么,就觸怒了隋文帝了。
文帝問朝臣說:我聽說冬至那天文武百官都去朝覲太子了,這是什么禮數(shù)???有個大臣回答說:百官見太子應該叫賀,不應該說朝。隋文帝說:既然是賀,那就應該是三五成群,誰愿意去誰去,怎么文武百官都排著班去了呢!而且,太子又是穿禮服,又是奏樂的,比我還有派,他眼里還有沒有我這個皇帝??!
發(fā)了一頓火之后,文帝馬上就下了一道詔令:
禮有等差,君臣不雜?;侍与m居上嗣,義兼臣子,而諸方岳牧正冬朝賀,任土作貢,別上東宮;事非典則,宜悉停斷!
什么意思呢?國家制定禮儀就是要區(qū)別人的身份、等級的,皇太子雖然是儲君,但是畢竟不還在那兒儲著嗎?現(xiàn)在他的身份,不還就是臣子嗎?而你們這些大臣,居然也像對待我一樣,去朝覲他,還要給他上貢,這個是不合典則的事情,所以從今以后,再也不許這樣做了。
大家一聽這來龍去脈就明白了,楊勇這個簍子捅大了。用金銀裝飾鎧甲還只是生活態(tài)度問題,而大模大樣接受百官朝賀可就涉及最敏感的權力問題了。
要知道,隋文帝可是一個猜忌成性的皇帝。因為他自己的皇位是篡來的,所以總擔心別人也像他一樣想篡權。因此,對人格外防范?,F(xiàn)在一看太子絲毫不懂得謙虛謹慎,譜擺得比自己還足,他的猜忌心一下子就膨脹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