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茲華斯有詩云:
世事終日煩擾著我們,
取得來又用了去,遲早會耗盡我們的生命;
庸碌中再也看不到屬于我們的自然,
我們早已喪失了自己的心靈。
詩寫得一般,意思倒是對的。眼睛一睜,總覺得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干,怎么著也忙不完,于是低頭,盲目地被生活驅(qū)趕,從東到西,從北到南,肉體雖團團在轉(zhuǎn),內(nèi)心卻古井無瀾,沒啥存在感。
分明騎著自己,而又滿世界去尋找自己,這是悲哀的。與其復雜,何如簡單!譬如逃亡的劉秀等人,雖然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而心靈卻無比充實,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洋溢著最高的存在感--每一口呼吸,都可能是最后一口呼吸;每邁出一步,都可能是人生的最后一步。此時此刻,不用去找你自己,你自己會來找到你。
逃亡之路,不僅幫劉秀等人認清自己的真面目,也幫他們認清了世間的真面目。劉秀以大司馬的官銜空降河北,他能看見些什么?他所看到的景象,無不經(jīng)過各郡縣長官的精心選擇和有意粉飾,在他和百姓之間,各級官員豎起了一道又一道防火墻,唯恐他看見社會底層慘烈的真相。
此番逃亡,劉秀頂著一顆價值十萬戶的頭顱,自然不敢招搖過市,只能避開城邑,專走野路、小路,也只有在這時,他方才看見一個真實而恐怖的河北: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然而,劉秀卻沒有太多時間用于感傷,他們一路向南狂奔,晝夜不敢停頓,間或也派鄧禹到大路上去打探一下局勢,而帶回來的消息總是不妙得很,整個冀州,包括幽州大部分都已經(jīng)盡入王郎之手。身后有追兵,前途也不見光明,盡管如此,卻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前行。
經(jīng)過兩晝夜急行軍,抵達饒陽東北的蕪蔞亭,天寒地凍,人困馬乏,只得暫且休息一夜。馮異出門覓食,附近也有村落,卻十室九空,百姓不是餓死家中,就是遠走他鄉(xiāng),淪為流民。
馮異搜羅良久,只找回來一把豆,熬成豆粥,呈于劉秀。劉秀問道:“諸將皆有食否?”馮異笑道:“不多,但都還有?!眲⑿阈乓詾檎?,將豆粥一飲而盡,身心皆暖,沉沉睡下。
次日清晨,劉秀見諸將,打氣道:“昨夜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諸君可有同感?”諸將皆默不作聲。劉秀頓時明白過來,問馮異道:“昨夜就只有一碗豆粥?”馮異低聲答道:“只得一把豆。讓明公先吃,也是大家的意思?!?
劉秀望著眼前一張張疲憊而饑餓的面孔,心中大慟,道:“諸君想吃大魚大肉否?”諸將連點頭的力氣都沒有,只是咽口水。劉秀笑道:“前方便有大魚大肉,隨我來?!?
眾人將信將疑,跟著劉秀前行,不一刻,抵達饒陽城下。鄧禹、馮異等人大驚失色,攔住劉秀馬頭,死活不準劉秀進城--饒陽已經(jīng)投降王郎,進城無異于自尋死路,為了讓大家吃頓飽飯,連自個兒命都搭上,不值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