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人如換刀,王霸征兵不成,換個人上總行了吧?繼王霸之后,鄧禹、馮異、銚期、祭遵、臧宮等人輪番登場募兵,無奈薊城百姓狡猾歸狡猾,有熱鬧還是要看的,風雨無阻;兵是說什么也不當?shù)模望}不進。幾天下來,還是一個兵也沒招到。劉秀大笑:“看樣子,非我親自出面不可!”鄧禹等人一聽就急了,不惜以死相諫,咱們丟得起人,你是當朝大司馬,你丟不起這人啊。劉秀不得已,只得作罷。
征兵這條路斷了指望,而派往十郡國的使者,也是全無回音。好消息苦盼不來,壞消息卻接踵而至--王郎自稱帝以來,勢力擴張迅速,現(xiàn)已控制了冀州大部,正在組織大軍,向薊城進發(fā),揚言要活捉劉秀,蕩平幽州。
聽到此消息,部屬們的反應(yīng)遠比劉秀緊張,齊聲勸劉秀趕緊挪地方,切不可坐以待斃。劉秀一笑,道:“公等怕死乎?”
鄧禹泣道:“我等死不足惜,明公不可不自愛。天下可以無我等,不可無明公!”劉秀笑道:“王郎無能,慣為危言聳聽。且在薊城靜觀其變。”
鄧禹急道:“即使王郎大軍不至,薊城也不宜久留。我等募兵數(shù)日,竟無一人應(yīng)征,不亦怪哉!可見,在薊城百姓身后,一定有人暗中操控,將不利于明公也?!?
劉秀掃視眾人,問道:“鄧禹所言,乃諸君之共識乎?”眾人點頭。劉秀嘆道:“既然如此,離開薊城,又當去往何處?”
耿弇搶話道:“今王郎在南,不可南行。漁陽太守彭寵,乃明公之同鄉(xiāng);上谷太守,乃家父也。請明公隨我北上,發(fā)此兩郡控弦萬騎,王郎不足慮也?!?
劉秀欣慰地點點頭,道:“小兒用心大佳?!庇謫柶溆嗳?,“耿君主張北上,諸君意下如何?”
眾人都是一般心思,耿弇這小子,真實身份依然存疑,萬一是個冒牌貨,那可就被他坑慘了。就算耿弇真是上谷太守耿況的兒子,兒子也做不了老子的主。漁陽、上谷的態(tài)度究竟如何,誰心里也沒底,派往兩郡招撫的使者,至今仍無消息。倘若聽信耿弇的一面之詞,匆忙北上,真要到了漁陽、上谷,而漁陽、上谷又已經(jīng)歸順王郎,那就連退路也沒有了,再要想逃,那就只能往匈奴逃了,從此流亡異邦。與其去國,毋寧去死,此計斷然不可考慮!鄧禹于是道:“死尚南首,奈何北行入囊中!”
南歸,看似自投羅網(wǎng),然而畢竟輾轉(zhuǎn)騰挪的余地更大,有冀州牧龐萌、尚書令謝躬等人可以接應(yīng),萬一接應(yīng)不上,也可以逃離河北,回奔洛陽。因此,鄧禹一言既出,眾人皆隨聲附和。劉秀笑道:“眾意難違?!敝钢m道,“小子,為我北道主人?!?
南歸策略已定,鄧禹便請即刻起程。劉秀搖頭不應(yīng)。鄧禹大急道:“再等下去,刀就架到脖子上了。”
劉秀不動如山,正色道:“危急之時,第一便是定力。希望沒有完全破滅,決不放棄希望。逃亡未到最后關(guān)頭,也絕不輕言逃亡?!?
鄧禹知道,劉秀還是舍不得放棄幽州,他還想繼續(xù)等使者的消息。對于劉秀的這一選擇,鄧禹無可責備,因為只要一逃,就意味著前功盡棄,就意味著劉秀以幽州為根據(jù)地的策略徹底破產(chǎn)。
成功與否,往往就看你能不能撐到最后一秒。
看看正月將盡,忽有請?zhí)蛠?,邀劉秀赴宴,署名為故廣陽王之子劉接。鄧禹勸阻道:“明公來薊城已近半月,此人不早來拜謁,如今卻邀明公登門赴宴,其心不可測?!?
劉秀道:“這一趟我必須去。幕后操控薊城百姓者,必是劉接無疑。我倘若能說服劉接,則可安居薊城,徐圖幽州。明知此去兇多吉少,但這個險值得一冒。未雨綢繆,君其任之?!?
鄧禹道:“是,必保明公萬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