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亞歷山大·利洛夫論改革(10)

歷史穿行:域外訪史與社會主義尋蹤 作者:李向前


因為我們使黨保存下來,作為國內第一強大的政治力量保存了下來。我們黨保存了自己,也保存了我們黨的歷史。黨通過這場運動,既使社會保持了穩(wěn)定,避免了流血沖突,也使黨能夠沿著政治道路健康地走下去。當然,在強大政治壓力面前,黨也犯了不少的錯誤。比如在1990年,社會黨政府應該開始改革?,F在我們保加利亞的過渡模式,沒有特色。這是華盛頓共識的一個產物。也就是完全開放市場;國家不介入經濟;休克療法。

還有個問題,就是我們黨內部開始分裂,出現了兩個派別。黨內右翼說,現在共產黨應該徹底消滅,這個黨應該解散了。黨完全應該是社會民主黨化。黨內的左派認為,共產黨需要改革,應該保留黨在過去幾十年來的傳統(tǒng),但這個黨應該更現代化,不能停留在過去階段不動。結果左派占了上風。所以我們黨改了名,叫保加利亞社會黨。我們黨不僅在1990年取得了政權,后來1994年、1995年也取得了政權。

作為聽眾,我們真的無法打斷利洛夫的連貫思路。趁著他呷茶清潤嗓子的間歇,我整理了一下他剛剛談到的事件邏輯,發(fā)現上面利洛夫所講,正是所謂的一場“天鵝絨革命”:不流血、共產黨易名、國家改變性質、街頭政治等等。從利洛夫的解釋中,我們更明白了劇變中很多社會主義者的無奈。蘇聯這個大廈倒了,其他寄居在這個大廈中的人,只能各奔東西,尋求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斗爭方式。正如原東歐國家的政治家們所說,當華沙條約和經互會不復存在時,東歐小國既無法保障自己的安全,也不能維護自己的經濟。他們只能徒生哀嘆,束手無策。這真是一個歷史的悲劇。但作為社會主義者,利洛夫們仍堅信自己選擇的正確。他們希望通過自身改革,通過政治斗爭,使社會主義理想再堅持下去。我認為,至少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不過顯然,東歐的現實情況并不樂觀。我們只能祝愿他們了。

這時,利洛夫已做好了繼續(xù)闡述的準備。他把話題切入到劇變的關鍵時刻。他說:1989年,當黨內對現狀非常不滿的時候,作為總書記,日夫科夫實際上已經失去了道義和人格上的威信。他年事已高,多年前動過手術,重病纏身。所以,日夫科夫領導地位的改變已是勢所必然。日夫科夫是一個政治上很靈活的領導人。他跟赫魯曉夫配合得很好,是好朋友。他跟勃列日涅夫關系更好,與契爾年科關系特別好。但他跟戈爾巴喬夫有分歧。日夫科夫是一個很有經驗的領導人。他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措施很不滿意。他認為戈爾巴喬夫考慮得不成熟,很輕率,很可能要引起混亂。日夫科夫認為,戈爾巴喬夫不是一個成熟的、具備領導能力的領導人。不光日夫科夫不喜歡戈爾巴喬夫,戈爾巴喬夫也不喜歡日夫科夫。在當時條件下,保加利亞要生存,必須依靠蘇聯。我們80%的產品要賣到蘇聯。我們大部分的原材料,需要從蘇聯進口,首先是石油,是由蘇聯保障的。每年我們要進口1100萬至1200萬噸石油。還有大量天然氣。我們有一個核電站,承擔著保加利亞40%的發(fā)電量,而它的原材料也要蘇聯提供。如果戈爾巴喬夫把這個開關旋緊,把天然氣管道、石油管道一關,保加利亞很快就要崩潰。因此,日夫科夫雖然和戈爾巴喬夫關系不好,但又必須維持。日夫科夫有長期執(zhí)政的經驗,所以盡管日夫科夫對戈爾巴喬夫的許多建議不采納,但是他明白,如果沒有戈爾巴喬夫同意,他要繼續(xù)留在保共總書記的位置上,也成問題。

當時的情況是,華沙條約還沒有解散,經互會也還沒有解散,所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對任何重大問題的處理,都要跟莫斯科商量。當時我們保共的政治局委員、部長和書記處書記的推選,都要得到莫斯科批準。但是黨的政治決定還是在索菲亞而不是在莫斯科作出。一些性命攸關的問題,最終要靠我們自己決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