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最厭惡的就是個人主義,希望《環(huán)球人物》雜志不要過多宣揚劉伯承和他的家人,而要通過劉伯承的故事,給青年讀者以啟示,多點集體觀念,少點個人主義?!辈稍L過程中,劉彌群不時向記者強調。
父親學習的訣竅就是刻苦
劉伯承在寫給孩子的書信中,大量引經據典,一些難懂的文言文后面,他還用蠅頭小楷標著注釋?!鞍职肿屛覀儚男W習《古文觀止》、《孫子兵法》等古漢語典籍,要求我們背誦。他的毛筆字很好,練習寫毛筆字也是我們幾兄妹的必修課。”
劉伯承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然后叫醒子女一起背書、習字。“‘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父親常常用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之道——做學問要給自己樹立高標準,嚴要求?!?/p>
劉伯承學習俄語的經歷,成了孩子們最生動的教材。1912年春,劉伯承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重慶陸軍將弁學堂錄取。1927年11月,南昌起義失敗后,35歲的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從上海來到蘇聯,進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深造。劉伯承一下船,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納西耶夫”,進校報到時,他仍在心里默念著這個名字,卻突然發(fā)現,周圍的人都看著他哄笑起來,原來上面已經點到“阿法納西耶夫”了,他愣是沒聽出來。劉伯承從此堅定了要學習好俄語的信念。
“父親的川音很重,發(fā)音跑調是常事。加上他的右眼裝著假眼,要學習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眲浫赫f,為了練習“P’的準確發(fā)音,劉伯承從早到晚一有空就一個人站在墻角,一個勁兒地念“P—、P—”。為了記單詞,晚上熄燈了,他還跑到走廊里去背。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學習到凌晨兩三點。為了不影響別人,他蒙著毯子,在“小帳篷”里點著燈。半年后,劉伯承順利進入蘇聯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實現了能聽、說、閱讀俄文的夙愿。
1930年,留學3年的劉伯承回國?!霸趹?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是劉伯承在軍事生涯中一貫遵循的原則。他經常說:“戰(zhàn)爭是要流血的,必須從戰(zhàn)爭實際出發(fā)?!彼麖牟痪心嘤跁旧系臇|西?;貒?,劉伯承任中央蘇區(qū)中革軍委參謀長,面對共產國際代表的教條主義錯誤給蘇區(qū)反圍剿帶來的損失,他把學到的軍事知識,用于指導反圍剿戰(zhàn)爭。親自翻譯有關蘇軍的作戰(zhàn)條例,把在蘇聯學到的軍事理論用于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在作戰(zhàn)間隙,他及時總結作戰(zhàn)指揮當中的經驗教訓,并寫文發(fā)表在《紅星報》、《紅色中華》等報刊上。劉伯承在緊張艱苦的作戰(zhàn)年代,在馬背上構思,在油燈下寫作,先后寫下了390萬字的軍事文獻,翻譯了190萬字的蘇聯教令教例等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