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柳宗元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張在軍


生平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中國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

字子厚,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縣)人,世稱“柳河東”。21歲中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里行、禮部員外郎。他和韓愈同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文名相當,后世并稱“韓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出身于中上層官僚地主世家。其父柳鎮(zhèn),唐肅宗時任左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后升為殿中侍御史,于唐德宗貞元九年卒于任上,柳宗元時年歲。其父一生清廉、剛直不阿,“守正為心,疾惡不懼”曾對少年的柳宗元產(chǎn)生了良好影響。其母娘家姓盧,出身官宦世家,知書達理,聰慧賢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幼年的柳宗元是在她的教誨下長大的。

柳宗元少年時就表現(xiàn)出非凡的才華。4歲時開始讀書識字,研習文章,學會了十幾篇古典辭賦,對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的作品十分喜愛。13歲時寫了一篇《為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的文章,表達了反對軍閥割據(jù),熱望國家統(tǒng)一的思想。文章感情真摯,辭采飛揚,受到很多人賞識,一時名聲大振,被視為有才少年。

唐德宗貞元九年,21歲的柳宗元在長安進士考試中榜上有名,一舉中第。5年后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先后擔任過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殿書院正字,使他得有機會博覽群書,為今后的從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后調(diào)藍田縣尉,又升任監(jiān)察御史。他因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運動遭到失敗,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后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年47歲。

柳宗元一生著述很多,有各類政論文、散文400多篇,還有大量的詩歌、寓言、辭賦,等等。其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佛學思想以及文學主張,主要體現(xiàn)在《河東先生集》之中。其中有關教育理論的名篇有:《師友箴》、《答書中立論師道書》、《答嚴厚輿論師道書》、《天說》、《天對》、《非國語》、《與韓愈論史官書》、《報袁君陳秀才書》、《與楊京兆憑書》等。

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與內(nèi)容

柳宗元主張革新政治以培養(yǎng)利人濟世有真才實學的君子,把培養(yǎng)抱負遠大、致力政事的正人君子作為教育的目的,認為這樣的人必須具有“生人之意”的政治思想,符合“公之大者”的政治要求,必須把履行儒家之“道”作為畢生的使命,把“濟世安民”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他認為君子應以學習儒家經(jīng)典為本。“本之書”:理解事物的實質(zhì);“本之詩”:探索事物永恒的真理;“本之禮”:懂得社會生活的適宜方式;“本之春秋”:明辨善惡是非;“本之易”:了解事物變化的法則。但是,他不主張專宗儒典,而應泛覽群書,博采眾長。在他看來,楊、墨、申、商、刑、名、縱橫、釋、老等各家學說,都有“韞玉”,“皆有以佐世”。他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二、人與人的天賦幾乎沒有差別

他認為人的天賦大體相同,超常或超愚的人均屬個別現(xiàn)象。一個人能與不能、慧與不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取決于他后天學習的情況。他說平常人和仲尼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如平常人志向明確,后天努力學習,可以變成仲尼,若仲尼失去明確志向,不再努力學習,也會變成平常人。

這是他的樸素唯物主義教學思想的表現(xiàn)。

三、提倡師生間“交以為師”

他認為師生之間應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師不倦地傳授知識,“有長必出之”;而學生對于教師所授,“果是邪?非邪?有取乎?抑其無取乎?”應“觀焉擇焉”,發(fā)現(xiàn)問題,“徐以告焉”。這樣,“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教師也可從學生處學到知識。

四、主張打破門戶之見,學無常師

“道茍在焉,傭丐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边@種師生觀,體現(xiàn)了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他指責當時科舉考試,“交貴勢,倚親戚”,完全為有權勢的豪強地主控制;“為文辭,道今語古,角夸麗,務富厚”,僅“用文字求士”,忽視真才實學。他主張改革這種科舉制度:“即其辭,觀其行,考其智?!奔纫纯忌奈恼?,又要注意考生的品行。這樣,才有利于選拔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五、對當時太學的衰落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批評

他說太學“經(jīng)籍少閑”;太學生學風不良,“侮老慢賢”、“崇飾惡言”、“誶罵有司”。但他對當時太學生到宮門請愿,為陽城司業(yè)被貶抱不平,曾大加贊揚:“乃奮志勵義,出乎千百年之表?!痹诋敃r的專制政治下,他敢于支持太學生的正義斗爭,是難得的,是他的進步教育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

他還指出,自漢以來,由于董仲舒等人宣揚符瑞說、天人感應神學論的影響,教育內(nèi)容摻雜不少“誑亂后代”、“詭譎闊誕”之言。因此,在學習中應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有不可者而后革之”,“究窮而不得焉,乃可以立而正也?!彼€認為,學習“宜求專而通、新而一”,“勿怪、勿雜、勿務速顯”,莫浮光掠影,“膚末于學而遽云云”,應專心致志,“究窮其書”,融會貫通,掌握實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達識多聞而習于事”,學到利人濟世的實用知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