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效益的角度問自己:我所忙的是否最有價值的事?最值得我去忙的又是什么事?
從授權的角度問自己:我忙的事是否真的需要自己去忙?可否讓別人來幫忙?如何才能讓別人愿意來幫忙?
從可能性的角度問自己:除了忙是否有別的選擇?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從人際關系的角度問自己:我是為自己忙,還是為別人忙?我愿意跟誰一起忙?誰又愿意我為他忙?
從時光穿越的角度問自己:如果時光真的可以倒流,歲月真的可以回頭,我還會選擇過曾經那種忙的日子嗎?
最后從珍惜的角度還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又會選擇忙些什么呢?
我們可以因為夢想而“忙”,但不能因為“忙”而失去夢想!
(插圖:忙)
和
一個“禾”加一個“口”,構成了“和”。
“禾”,禾苗,延伸來說,泛指糧食。
“口”,嘴,口的功能包括吃飯、說話等,這里重點指“吃”。
有糧食吃,就能和。
我們縱觀中外歷史,古代的老百姓造反大多因為沒有吃的了,活不下去了。所以“和”不了了。
所以,要想“和”,就要讓別人有飯吃,有活路。
我們跟別人“和”不了,是因為我們往往唯我獨尊,只看到“我”,而看不到“我”之外的其他人!我一個人贏成了我們共贏最大的障礙。
你贏他輸,他不甘心;你輸他贏,你不甘心。只要有人輸,就難以言“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不僅跟人,跟自然環(huán)境也是如此。消耗無度,殺雞取卵,后果就是全球變暖!
和。
和平。
和為貴。
和氣生財。
家和萬事興。
和則兩利斗則俱傷。
道理我們明白。然而,真正要想跟別人“和”,就要讓別人有出路。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
一個“和”字,展開無限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