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諾貝爾獎的夢想
張朝陽成就了偉大的商業(yè)奇跡,但他本來更可能成為一個杰出的物理學家。因為從他很小的時候起,在他的童年,在他的中學,在他的清華園,甚至在他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生活中,20年間,諾貝爾獎——這盞理想的燈一直在他前面照亮。
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在等大事發(fā)生
1976年,張朝陽升入初中。在這一年里,“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迎來新的時代,于張朝陽而言,他的生活也在此之后慢慢有了很大的變化。
“我上中學時,正好恢復高考,我開始像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埋頭學習。我屬于同齡人里較早有念書意識的一批人,很小就懂得,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多么的重要?!?/p>
準確地說,第一個真正影響張朝陽命運的人是鄧小平。張朝陽的求學之路,可以作為一個標本,反映了改革開放后年輕人全新的社會價值觀和個人道路的選擇。
在《我的自白》中,張朝陽說:“1976年粉碎‘四人幫’,1978年鄧小平逐漸開始恢復工作,他第一件事抓的就是教育和科技,1978年恢復高考,這對我們這代人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開始念書,我從小時候一天到晚不念書,在外面玩,到后來開始念書準備高考,到1981年考入清華大學,這個就是在改革開放過程當中實現(xiàn)的?!?/p>
《哥德巴赫猜想》確定人生方向
張朝陽很看重自己的求學經歷,因為那是他個人人生觀形成并轉型完成的重要時期。他把它們分為高考前、上大學與在國外。
他認為,中學階段在他看來是過得最好、最為充實的時期,“那時候都是在學數(shù)理化,都在拼命地競爭、競賽,考試第一什么的”。那時過得很好的重要原因,是他覺得自己的自信心還沒有被打擊,經常物理競賽得第一,經常被同學請教什么的。
中學時代的張朝陽開始向往做一個物理學家。
據(jù)說,這與《哥德巴赫猜想》有關,也是當時全民對“文化大革命”反思后,對科學的向往這一大背景下的自然選擇。
要知道,生于1964年的張朝陽經歷過中國全社會熱讀《哥德巴赫猜想》的時代。不過,在這件事情上,張朝陽也顯示出與眾不同之處。因為,雖然大家都在讀《哥德巴赫猜想》,但大部分人只是讀讀而已,但張朝陽卻十分“上頭”(陜西方言,意思是容易受到某事感染)。他不但有了做一個物理學家的志向,甚至還認為只有拿到諾貝爾獎才算有所成就。
《哥德巴赫猜想》是徐遲1978年1月發(fā)表在《人民文學》第1期上的報告文學。它一經問世,就猶如熱流一樣流遍了全國,引起了極其熱烈的反響。
除此之外,《哥德巴赫猜想》還被譽為新時期報告文學繁榮的報春花。它敘述了數(shù)學家陳景潤的傳奇經歷,多方面展示了他的個人遭遇,揭示了知識分子的不幸與民族命運的關系,在新時期文學中它率先展現(xiàn)了“文革”給知識分子帶來的時代烙印和心靈傷痕,呼喚對人的價值、科學、知識的尊重。
于是,各地報紙、廣播電臺紛紛全文轉載和連續(xù)廣播,包括黨政軍領導干部在內的全國各界讀者、喜歡文學的和不太關心文學的人,都把這本書找來,一遍又一遍閱讀,有的人甚至能夠背誦出來。
張朝陽讀《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時,暗立志向:要好好念書,將來能夠像陳景潤一樣出人頭地。
“當時影響最大的是‘求是’思想,人們開始追求真理,尊重科學?!边@個改變被張朝陽稱為“現(xiàn)代啟蒙的開始”。
至此,追求真理、尊重科學的種子在張朝陽的心里落地生根,只等著蓄勢而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