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一登場,東周就快到了。由明朝大才子馮夢龍潤筆的《東周列國志》,也是從宣王說起。
有東就有西。不然就不是東西了。雖然從武王開始,周天子大旗上只會大寫一個周總理的“周”字,后人還是喜歡把它攔腰截斷,分為了西周和東周。東西之分源自都城。西周建都鎬京,即唐時的西都長安;東周建都洛邑,即唐時的東都洛陽。
為什么要遷都呢?
不是想天子守國門,而是實在守不住了。這是宣王孫子的后話。
“宣王”是死后人們給他的謚號,有蓋棺定論的意思?!靶酢痹谑赖臅r候你絕不會叫他“宣王”。
第一、說了也沒人明白,你叫誰呢?
第二、萬一哪個天才竟然聽明白了,那你就死定了。盼天子早死嗎?
不過現(xiàn)在的清宮辮子戲似乎做到了。大臣山呼“孝莊太后”,連太后都自稱“我孝莊”。莫非看破紅塵?
按照古代君王謚號的取名手冊,“圣善周聞曰宣”。不用過多解釋,一看就明白“宣”是個好名。我倒有另一個解釋——“宣德宣武”。都快沒落到東周了,還能“宣”么?
能。因為,民主是個好東西。共和也是。
共和治國了14年之后,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暴亂中平復、發(fā)展,最后政通人和。原來燙手的山芋傳到變成宣王手中時,已然是一個香噴噴的烤白薯了。宣王接班的時候,周召兩公教誨道:“國家尚未中興,天子仍需努力?!毙醪回摫娡?,周朝果然中興了。
在場的人聽著:“我?guī)屠频臅r候,外頭有人來砸場子,本幫的幾個舵主也不聽話?,F(xiàn)在幫主要重振我?guī)吐曂?!?/p>
打仗了。
上回說到,周昭王伐荊楚、周穆王伐犬戎。其實只是重點強調(diào)而已。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堂堂大周,戰(zhàn)爭又何止這幾次呢。雖然史記強調(diào)說犬戎也是黃帝的后代。但是依然沒有意義。一家人又如何?縱然龍生九子,天子只有一個。正統(tǒng)也只有一支血脈,族內(nèi)旁支和族外旁人沒有區(qū)別。
歷史悠久是我們的優(yōu)勢,也是我們的負擔。說歷史總是繞不開現(xiàn)實,說民族總繞不開感情,這也是最頭疼的地方?!疤煜轮f”、“華夷之辨”雖然早已分別被“國家”、“國籍”的現(xiàn)代概念所替代,但現(xiàn)世的歷史論總想把這片土地上的歷史統(tǒng)稱為“兄弟內(nèi)斗史”,于是造成了古時再輝煌的精神也失去了發(fā)揚光大的理由,再無恥的行為也獲得了詐尸還魂的動力。最終意外地戴上了一個“中國人就愛窩里斗”的緊箍咒。
某種程度上講,歷史就是一塊橡皮泥。如何拿捏,就要看水平了。“把手握緊,里面什么都沒有;把手放開,將會得到一切!”但歷史從來沒有那么簡單。
無論如何,該打的、不該打的,為了活著總要打的。畢竟人權(quán)首先是生存權(quán)。
古人說的“天下之說“和“華夷之辨”是指:“天子是華,居中國;蠻夷是夷,居四方”。所謂四方蠻夷包括:南蠻、北狄、西戎、東夷。整個周朝,這些人一直時不時地來砸場子,有贏有輸。宣王中興了,說“打!”,于是又全面開戰(zhàn)了。
宣王在位46年,和這4個都打了。他的一生完全配得上“武王”的謚號,可惜這個用戶名已經(jīng)被注冊過了。
當然,不完美的地方也有。人之子老了,會變的固執(zhí),認死理。天之子也是一樣。
比如,晚年的宣王就是打心眼里喜歡魯國的王二麻子,不顧王一麻子才是法定繼承人的事實,硬是要廢長立幼。魯人不服。
不服?
打!
最后,王二麻子真的即位了,是為魯孝公。
再比如,后來一個叫杜伯的大夫為了件屁大的事就被宣王砍了。當時杜伯的知己好友左儒在場。
左儒勸宣王:“老大,不要濫殺無辜啊?!?/p>
宣王回答:“老子就要殺,你能把我怎么樣?”
左儒說:“那你把我也殺了吧。”
宣王怒了:“你唬我啊。老子是被嚇大的!我殺他,就是不殺你,看你能怎么樣?!?/p>
于是,杜伯冤死。士為知己者死,左儒也在家中自刎。
宣王怒氣消散之后,終于后悔起來,最后得了重度抑郁癥。睡不好,吃不下。那就出去散散心吧。結(jié)果在旅游的路上突然大叫一聲,死了。
傳言是杜伯和左儒的陰魂索命。
非著名的宣王死后,大名人幽王即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