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節(jié):志向的秘密(5)

做你自己 作者:(美)彼得·巴菲特


我來講一對合作伙伴的故事吧,他們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軌跡,恰可以給我們作為最好的范例。

兩個伙伴中的一人,從小就認定要當作家。"關(guān)鍵不是才華,"他說,"而是因為我的性情。雖然我和其他孩子相處得很好,但是當我真正全身心地專注于某事時,我還是喜歡獨處。能夠與內(nèi)心對話,能夠探尋其中因由,這對我都是非常重要的。很早的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自己有很強的紀律性,但必須是'自'律。如果其他人試圖支配我的話,我往往會表現(xiàn)得固執(zhí)、粗暴、叛逆。所以,我不適合受雇于人,我想我會因此失去95%左右的工作機會。"

最后這句話,對確定志向很有幫助:通過明確什么是我們不想做的,來簡化選擇!

總之,這個朋友決意當作家,他還說:"我從來沒有想過備選方案。我一生中只動搖過兩次。一次是剛上大學(xué)的時候。事實上,把寫作當做謀生手段看上去非常冒險,所以我初步打算念醫(yī)學(xué)預(yù)科,但在第一次進生物實驗室并不得不解剖一只青蛙后,我放棄了這個想法。我意識到自己神經(jīng)太脆弱了,絕對當不了醫(yī)生。第二次心血來潮是在大學(xué)畢業(yè)之后,我在總統(tǒng)競選期間當過民意調(diào)查人,這個工作真的非常有趣,它使我有機會跟很多人進行交談。但為什么我要這樣做呢?因為這能使我獲得寫作素材,寫作永遠是我最在乎的事。"

因此,這個朋友決定,不管有多冒險,他都要以寫作為生。"很幸運,在做出這個決定時我還年輕,還能夠堅韌地面對所有不可避免的反對意見,"他說,"我基本上身無分文,直到30歲之前,我還一直像個窮學(xué)生一樣生活,但我并不介意。我做的是我想做的事情,我不知道這個選擇是否準確,我只是無法想象如果從事其他職業(yè)將會怎樣。"

總之,這個朋友的人生,顯然是以自己的工作志向為中心。

相反,他的合伙人則信奉一種截然不同的職業(yè)觀,但我認為這也行得通。

"我從來沒有想過真正屬于自己的職業(yè),"他說,"也從來沒想過擁有一種職業(yè)。我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承認賺錢的必要性。但是,我把它看成一種手段,不好也不壞,它只是你維持生活所必須做的事情。"

正如他的合伙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注定要成為作家一樣,這個人從小就知道,他完全不想被某份工作束縛。"小學(xué)的時候,"他回憶道,"老師通常都會提一個問題:你長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孩子們會說:消防員、航天員、科學(xué)家。我則會說'快樂'。有的孩子告訴我說這不是一份工作。我記得自己當時就想'才怪,它就是一份工作'!"

"當時,"他說,"我真的無法解釋這種感覺,不過人們生活中的主題無外乎創(chuàng)業(yè)、賺錢、買車、買房--這一切都是為了獲得快樂。那為什么不切入重點,直接追求快樂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