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說法,說為什么這里叫唐渡口,是因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朝,她大肆對唐朝宗室皇上的親戚進行迫害,很多唐朝的貴族逃難,就借助這股海流,逃到了油谷町村,從這兒上岸,于是這就叫做了唐渡口。就是說在唐代,這兒也經(jīng)常有中國的人過來,這個觀點是日本山口大學(xué)一位教授的觀點。所以,這些就為楊貴妃登陸提供了一個歷史背景。
楊貴妃生死之謎
那么,楊貴妃當(dāng)時究竟有沒有死?《唐書》上記載說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天剛剛亮的時候,因為安祿山造反,潼關(guān)已經(jīng)破了,皇帝攜同嬪妃,包括楊貴妃和他的皇子皇孫,還包括六軍代表陳玄禮,帶領(lǐng)這個大軍一塊兒出了長安的延秋門向西跑了。西邊就是咸陽,咸陽離西安非常近,現(xiàn)在這兩個城市已經(jīng)慢慢接起來,很難分清楚了。但是在當(dāng)時,40里路,這一行人走了半天,到中午的時候才到咸陽。本來是想叫咸陽縣的縣令接待他們,但是那縣令一聽那邊造反了,嚇得比誰都跑得快,沒影了。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到了咸陽連飯都吃不上了。當(dāng)時記載,高力士從街上買了一點帶芝麻的蒸餅給皇上吃,士兵也要飯吃,這實際上是一個契機,是造反的一個最直接的由頭。而真正操縱造反的是太子,他是想篡奪皇位的,于是殺了楊國忠和楊的兒子。
陳玄禮作為代表跟皇上接觸,要求處死楊貴妃。因為士兵把楊家全家都?xì)⑼炅?,貴妃還在皇帝身邊,士兵心里不安,認(rèn)為這是一個禍害。盡管她自己說不問朝政,但畢竟是一種威脅,士兵表示:除非殺楊貴妃,否則的話,就不走。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忍痛割愛:殺吧!
對于這段歷史,日本的藍皮書是這么寫的:“高力士將貴妃從寢室中叫出,于廟堂前樹下縊死,著六軍代表陳玄禮驗看,確認(rèn)貴妃已死?!边@個記錄好像和我們的記錄沒有太大的出入。有人分析說,陳玄禮強迫皇帝處死了楊貴妃,這件事情實在有損皇帝的尊嚴(yán),這是犯上,是大不敬。他也非常明白,自己做的這件事情是違背皇帝意愿的,皇帝是非常不高興的,所以他心里也非常膽怯。
我們的史書上也有這樣的記載:“四軍將士聞楊貴妃死訊,即歡呼,陳玄禮免甲胄而拜?!本褪钦f陳玄禮把自己軍裝內(nèi)的甲胄脫了請罪。這說明了他不可能驗看楊貴妃的遺體。逼死皇帝的貴妃,已經(jīng)大不敬了,還要去看娘娘的尸體?他不敢。而且執(zhí)行縊死楊貴妃的實際上是內(nèi)侍。在逃亡的過程中根本就不可能找到專門縊死人的專家。勒死一個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何況內(nèi)侍們稍稍有意,甚至是無意,都可以致楊貴妃氣絕而未斃命。
于是,軍隊、皇帝都走了,楊貴妃慢慢地蘇醒。即使她就是蘇醒了,也沒必要再勒一遍了。這個事情已經(jīng)平息了,都解決了。于是她活了。楊貴妃醒來的時候,周圍只有處理她殯葬的內(nèi)侍和宮女了。
有人分析楊貴妃沒有死的原因有四點。第一,據(jù)說楊貴妃待人非常寬厚,所謂的禍水也是一個厚道人。在宮里邊可能也不得罪人,大家對她是非常有感情的。第二,在逃難的過程中,調(diào)節(jié)唐玄宗與軍隊和各方面關(guān)系的是他的兒子壽王李瑁,楊貴妃的前夫。愛妻遇到這樣的事情,你說他能不幫一把嗎?第三,高力士幫助。高力士和楊貴妃的關(guān)系更不必說,楊貴妃先當(dāng)女道士,再改嫁唐玄宗,這都是他設(shè)計的,他不可能把她再勒死。最后一點,楊貴妃的侄子楊暄幫助。其他幾個侄子都被士兵殺死了,只有楊暄在當(dāng)時沒死。楊暄是駙馬,萬春公主的丈夫,楊國忠的兒子,官居鴻臚卿。鴻臚卿就是外交部長。這位唐朝的外交部長和那些遣唐使們的情誼是非常深厚的。在隨行的隊伍當(dāng)中還有遣唐使呢。外交部長的姑姑出了這樣的事,那么于危難之中得到遣唐使們相助也是情理當(dāng)中的事情。
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楊貴妃不死的話題。那么楊貴妃到日本必須借助船,她怎么到的海邊?走的是什么樣的道路?俞平伯先生在解釋《長恨歌》的時候也提出了貴妃不死的說法。那么楊貴妃逃亡只有一條道路:先到陜西周至,然后走周至的儻駱道。即從周至縣的駱口驛,現(xiàn)在叫駱口村進山,穿越秦嶺,從陜西洋縣穿出來。這條蜀道修建得最早,是一條最險峻、最近的道路。所有的蜀道都是沿著河谷在山谷里邊穿來繞去,但是這個儻駱道是遇山翻山,遇水過河,直上直下。今天從漢中飛往西安的飛機航線還是沿著儻駱道飛。這條道路我考察過6次,因為它荒廢得最早,所以保留得最完好,沿途有各式各樣的石刻。所以說,楊貴妃是有可能沿著這條儻駱道從駱口驛進來,洋縣出去,沿著漢江南下,然后到長江,再往南到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