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節(jié):白起死有余辜(1)

中國歷史中的誣告往事:無中生有 作者:何木風(fēng)


白起死有余辜

白起又叫公孫起,秦國名將,被人稱為"人屠",是戰(zhàn)國四大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白起的軍事才能的確卓越,戰(zhàn)功頗多。《史記》記載說,白起曾率軍攻打韓國和魏國,殺敵二十四萬,俘虜了魏將公孫喜,占領(lǐng)了五個城邑。后來又攻擊魏國,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個。他曾多次對趙國、楚國進行軍事打擊,占領(lǐng)城池?zé)o數(shù),甚至還攻下了楚國的都城。后來又進攻魏國,俘虜了魏國三員大將,殺敵十三萬。在與趙國的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前,他就曾把趙國大將賈偃的士兵二萬余人淹死在黃河里??梢哉f,白起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白起后來就死于誣陷,且誣陷他的人也非常有名氣,他就是秦國的著名賢相范睢。

范睢以卓越的才能與充沛的精力著稱于世,其治國方略世無其匹。他對白起很多年前就有看法,在長平之戰(zhàn)結(jié)束,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軍降卒后,乘勝連下趙國十七城,又進逼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上下一片慌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蘇代給趙王出主意說自己愿意冒險赴秦,以救趙國于危難。趙王無計可施,只好允許蘇代前行。

蘇代已經(jīng)胸有成竹,他用的計策是釜底抽薪。在秦國,只有一個人可以讓白起退兵,此人不是秦王而是范睢。他給范睢帶來了厚禮,并且很有禮貌,使得范睢對他的到來雖然已經(jīng)猜測到目的,卻很不好意思拒之門外。蘇代對范睢說:"武安君(白起)這次長平一戰(zhàn)可謂是出夠了威風(fēng),現(xiàn)在又直逼趙國邯鄲,倘若真把邯鄲攻破,趙國一滅,他可就成了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頭號功臣。"

范睢知道蘇代下面還有話,所以只是略點了點頭。聰明人在一起講話沒有必要繞來繞去,所以蘇代立即把話挑明:"我來這里不是為趙國說情,我是擔(dān)心您啊。您現(xiàn)在的地位是在他之上,但恐怕您將來不得不位居其下了。您與白起同僚多年,自然知道他這個人不是很好相處的人。到那時,您的處境即使不是危險也很尷尬,所以,請您三思。"

蘇代的這一席話,范睢明知是挑撥他與白起之間的關(guān)系,卻不得不聽。原因就在"利害"二字上。他的確沒有把握應(yīng)對蘇代所說的即將發(fā)生的那種局面。蘇代給他出了主意:"趙國現(xiàn)在已經(jīng)行將就木,根本不在話下,您何不勸秦王同意議和。這樣既可以使武安君的功勞不能取得,還為您留下時間來消除他對您的威脅,可謂一舉兩得啊。"

戰(zhàn)國末期,縱橫之士始終占據(jù)了一定的位置。這是因為他們常常通過分析個人的利害而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縱橫之士似乎也認同荀子的思想,人性本惡。即使人性不是大奸大惡,但趨利避害卻是人類的通病,縱橫家只需要抓住人的這一心理,再危言聳聽一番,沒有人不會中計。范睢聽了蘇代的話后,立即去見秦王,說:"秦兵勞苦日久,需要休整,而白起不體恤士卒,卻要以疲憊之兵攻邯鄲防備之城,實在是下策。不如暫時宣諭息兵,給趙國一個臺階下,讓他們割地求和算了。"

秦王當(dāng)時不知因為什么,或許是多年以來已經(jīng)對范睢言聽計從習(xí)慣了,又或許是他真認為范睢分析得有道理,就讓白起收兵。

白起此時已經(jīng)殺紅了眼,勢如破竹就快接近邯鄲城下,即使憑借他向前猛沖的慣性,也能輕松地拿下邯鄲城。得到了秦王讓他停止行動返回國內(nèi)的命令,這位屠夫的心不甘情不愿可想而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