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帝國的歷史上有幾大冤案,周亞夫案是其中之一。皇帝苦心經(jīng)營地誣陷大臣,這并非是首例,也不是最后一例。但如景帝誣陷周亞夫這樣的案件畢竟還是歷史上少有的,原因就是那句"地下造反"的名言。即使這句名言不是景帝親口說出來的,也是他授予的。
周亞夫的兒子買兵器是事實,但兵器這一事實跟謀反這一事實相差萬里,從那句名言中就可以看出,景帝出色地完成了誣陷者的一項技術手段:把事實歪曲得讓人瞠目結舌。
周亞夫的經(jīng)歷之后是大宋年間的另一位位極人臣者。此人叫盧多遜,是太宗時期的兵部尚書。宋太宗是通過什么方式從皇帝宋太祖那兒得到皇位的,這個即使在今天也很難說清楚,有一個斧聲燭影的說法,但事實跟名字一樣虛無縹緲。不過,宋太宗對外的說法卻是很肯定的,他即位的根據(jù)是金匱之盟。
太祖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生了五個兒子,長子趙濟,早死,追封邕王;次子就是太祖;三子是太宗趙匡義;四子趙廷美;五子匡贊,早夭,追封夔王。宋朝建立,趙匡胤封三弟為晉王,四弟為魏王。據(jù)太宗的說法,杜太后曾經(jīng)重病,臨死前派人找來太祖,并召宰相趙普進宮。她問太祖:你知道自己是怎么得的天下嗎?太祖回答說,是憑您老人家的恩澤得到的。太后說,錯了。你能得天下是因為后周用小孩子來當皇帝。所以,以后你死了,要把皇位傳給弟弟。太祖是個孝子,只好同意。太后便命令趙普把這個記下來,藏在金匱里,作為以后皇位傳承的憑證。
因為這個事情只有太后、太祖和趙普知道,所以當太宗即位,趙普旗幟鮮明地出來證明的時候,大家當然只能把太祖的兩個兒子德紹、德芳撇在一邊,一心一意地奉太宗為帝。不過既然有這個金匱之盟,太宗之后就得由廷美即位,這個弄得太宗心里很不爽。金匱之盟也就成了把雙刃劍,除非廷美從這個皇族的體系之中消失。
精明能干的趙普再次出手。他先勸太宗,難道您沒有看到太祖?zhèn)魑唤o弟弟的后果嗎?言外之意是,太祖的兩個兒子德紹和德芳一個自殺,一個病死,都沒有得到善終,自然太宗死后子孫估計也得不到什么好待遇。于是,太宗下定了決心,搬掉廷美這塊傳位給兒子的"絆腳石"。
方法很簡單--誣陷。而罪名就是謀反,和周亞夫的案子一樣,太宗皇帝也不需要有明確證據(jù),只要稍微有那么一點點影子就足以置人于死地了。這時候,盧多遜和周亞夫一樣倒霉了。趙普始終對盧尚書不友好。他跟太宗說,最近兵部尚書盧多遜和魏王趙廷美走得很近,他們好像在密謀什么。"他們好像在密謀什么"就是歪曲事實。的確,盧多遜身為兵部尚書,而趙廷美則是武將,二人之間有事情商量順理成章。但太宗皇帝相信,二人在密謀什么。調查之下,他很快得到了兩人頻繁接觸、密謀造反的"證據(jù)",于是,盧多遜被判處死刑,誅九族。但他的死和周亞夫有一點不同,他的死不過是太宗皇帝敲山震虎,引蛇出洞。他真正想對付的是趙廷美。趙廷美不久后被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名號。不久,又被太宗誣陷口出怨言,把他貶為涪陵郡公,遷往房州安置。魏王受不了這種打擊,沒過多久便憂憤而死。
景帝通過誣陷達到了教訓周亞夫的目的,而太宗皇帝則通過誣陷達到了傳位于自己兒子的目的,兩人的誣陷手法可謂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