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四君的智商在今天看來其實都不高,尤其是春申君。他居然就同意了李園的計策,后來,李園造反,城門失火,春申君則成了池里的魚被殃及而遭到誅殺。
我們只需大致對比這兩個故事,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有"兩個父親"的謠言,始皇帝是無計可施的。他無法辟謠,只能是在謠言四起之時,用最殘忍的手段對自己的母親和另外一個父親進行或明或暗的打擊。這說明,始皇帝相信這一謠言是事實。正是這種對謠言的消極抵抗,才有了始皇時代謠言紛紛的出現(xiàn)。
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秋天,一個對其人身攻擊的謠言出現(xiàn)。秦朝的一位使者在華陰平舒道遇見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人,這個老人手里拿了一塊晶瑩透亮的玉壁,在那個沒有月光的黑夜,照徹天空。老人問這位使者:"可曾認得水神池君?"使者為之一驚。老人立即遞過玉來,說道:"替我送給他。"使者還沒有反應過來,老人又說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說完這句話后,老人就平地消失了。
按時人的解釋,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
老頭的話就是,秦始皇今年要死了。
使者把玉和這句話一同帶給了秦始皇,秦始皇對這一謠言的態(tài)度居然是:沉默許久,然后說道:"山中鬼怪只不過能預知一年的事。"
我們知道,作為暴君的典型人物,秦始皇對待任何不利于自己的行為乃至言辭都是以血還血的。滅六國時所用的殘暴手段不用說,即使是在帝國建立后,其所執(zhí)行的法律就讓人不寒而栗。秦律中規(guī)定的僅死刑就有斬(如戍邊失期者"法皆斬")、戮(先施刑受辱后斬首)、車裂(俗稱"五馬分尸")、梟首(懸首級示眾)、棄市(在市井當眾處死)、腰斬、釜烹、坑殺(活埋)、夷族(不僅夷三族,還夷九族)等十余種;肉刑(刺面、割鼻、斷足、去勢等)則是小菜一碟,受刑者"不可勝數(shù)",以致"劓鼻盈(筐),斷足盈車"。還有大量的勞役刑。在筑阿房宮、驪山墓乃至長城的工地上,就役使近百萬刑徒,這些人很多都沒有回到家鄉(xiāng)。清代《房縣志》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人在北方叢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群全身長毛的"毛人",經(jīng)過溝通,得知這些人的祖輩是逃避筑長城的勞役犯,他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長城筑完乎?秦皇還在乎?
有人逗他們,說秦皇還在,"毛人"就嚇得逃入?yún)擦帧_@種可怕的傳說被人們世代相傳,它映證了當年始皇帝確實把全國變成了"赫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大監(jiān)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