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昌肯定會大肆斂財,只有錢財充裕,才能招兵買馬,才能把“異志”付之實踐。于是,崇侯虎的告密原件很可能就是:周伯昌把自己領(lǐng)地的百姓搞得生不如死,大肆積攢錢財,圖謀不軌。
事實上,第一告密版本,并不能讓紂王相信。毛主席就說過,紂王這個人能文能武,就是說,是個非常有才能的王。在他的時代,千百個諸侯都聽從他的調(diào)遣,憑他的智慧,他不能認識不到,靠仁義就真的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眾所周知,一個人想要成大事,就必須夠狠。儒家的那些讀書人認為,仁義可以得天下,純屬扯淡。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建立者都是通過暴力手段達到目的的。
所以,崇侯虎的告密原本很可能是第二個版本,紂王在聽到這個秘密后,立即將周伯昌捉來,扔進了里城。這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監(jiān)獄。在原始社會,如果一個人犯了罪,就會被捆綁起來扔在荊棘叢生的地方,或者像牲畜一樣地被扔到圈牢之中,地點和形狀不固定。紂王可謂是監(jiān)獄的創(chuàng)造者。
據(jù)古文獻記載,周伯昌在城被囚禁了七年。在這七年時間里,已經(jīng)很老的周伯昌并沒有閑著,而是發(fā)奮治學,專心研究上古伏羲的八卦,進而演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編成了《易經(jīng)》,所以,司馬遷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之說。從這一點來說,監(jiān)獄似乎是最好的讀書與創(chuàng)作的地點。
崇侯虎在告密后,并沒有得到紂王的特別關(guān)照,他依舊回到自己的封地去當他的侯爺。當周伯昌在監(jiān)獄里演習《易經(jīng)》的時候,崇侯虎正在專心地盯著陜西高原上的那些諸侯們。在那段時間,他肯定告了許多人的密,而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成為自有信史以來中國歷史上的告密鼻祖。
不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勇氣可嘉,但首創(chuàng)者未必都能得善終。在崇侯虎成為告密鼻祖的七年后,周伯昌的兒子來到朝歌,希望紂王能放了自己的父親。紂王當然沒有那么好說話,有人對他說,周伯昌這個人善于預(yù)知未來。在紂王看來,這種人就是巫師。但是紂王不相信。在商朝歷史上,紂王這個人很特別,他之所以后來得到“紂”這個惡稱,跟他違反商朝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商朝以巫術(shù)立國,上至王侯,下至百姓,做什么事之前都要占卜一下,如果占卜得到的結(jié)果是壞的,那無論這件事有多大油水,都不會去做。但紂王卻不這樣,他在那個時代就認為這是迷信,不足取。所以,商紂時代,一向吃香的巫師的生存環(huán)境都不怎么樣。
不知紂王是不是喜歡惡作劇,他下令把周伯昌的兒子剁成了肉醬,包成包子送給了周伯昌。按他的想法,你周伯昌不是能預(yù)知嗎,那就看你是否能預(yù)知包子的餡是你兒子的肉。如果你真的不吃,那我相信你;如果你吃了,那你就是個騙子。
結(jié)果,周伯昌一面吃著自己兒子的肉,一面叫好。紂王哈哈大笑,把周伯昌給放掉了。但在放掉周伯昌之前,紂王又搞了個惡作劇。他對周伯昌說:“我為什么要囚禁你?因為有人告你的密,那小子就是崇侯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