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我們再看一下袁保齡給天津海關(guān)道周馥的信,就可知道原因了:
現(xiàn)在看來,瑯威理的意見自然較有遠見。國防建設是百年之大計,決不能為節(jié)省區(qū)區(qū)10萬白銀而做一時著想。但是袁保齡也有他的難處,李鴻章給他的經(jīng)費有限,而他一直秉承著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原則,量力而行。而且,他覺得只要把旅順工程建設得堅固就可以了,不必盲目地追求宏大?,F(xiàn)在大清國財力緊張,不能像西方人考慮的,完全按照西方的設計和構(gòu)想,還要考慮中國的國情。
袁保齡這樣考慮,當然不能說不正確,因為畢竟他只是一個執(zhí)行者,而非決策者,但是大清國真的就缺這區(qū)區(qū)10萬兩白銀嗎?這只能從體制上尋找原因了。
同樣的事情也時常發(fā)生在漢納根的身上。漢納根秉承著德國人特有的嚴謹態(tài)度,做事認真,在工程上總求十全十美,要建造最好的炮臺,因此在經(jīng)費上從不考慮節(jié)省。而中方負責人袁保齡深知經(jīng)費緊張,不敢多所請求。于是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情況,在旅順,袁保齡是省錢的能手,而漢納根是花錢的能手。而每到漢納根用錢的時候, 袁保齡都要限制來限制去,漢納根如果申請用1000兩,袁保齡只肯給800兩,他有自己的理論,他曾這么解釋:
從中可見他的謹慎態(tài)度,正因為如此,總計5年之間,經(jīng)他手中,僅僅花費了工程款20余萬兩,可以說是節(jié)約的能手了。
而漢納根則不同,他處處講效率,而要求的水準又高,因此時常因為需要花用大量的經(jīng)費,讓袁保齡吃不消,袁保齡就曾發(fā)牢騷說:"旅順之有漢納根,譬如破落戶人家猶有一闊少,大為司鹽米者之累。"
而最讓漢納根受不了的是,因為工程經(jīng)費短缺問題,他還無端地被人污蔑,名譽受到了損害。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當時,除了旅順港工程外,漢納根還負責設計和修建了大連灣、威海衛(wèi)等炮臺。1887-1890年,漢納根在威海衛(wèi)港灣南北兩岸、劉公島主持修筑了13座海岸新式炮臺,炮臺之間都以長墻連接,其交叉火力能有效地防御海上目標,被人譽為"東海屏障"。
竣工后,李鴻章于北洋海軍進行軍事演習之際,特地視察了這些炮臺,并給予高度評價:
但威海衛(wèi)炮臺的建設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由于山的形勢所限,只能顧及前方海面,不能兼顧后路。當時在北洋海軍任軍事顧問的英國人泰萊說:"威海南岸之陸路炮臺,其后路并無保障,敵人可由此來攻也。"
作為炮臺修筑專家,漢納根當然明白這一缺陷,他就此問題專門寫了一個書面的東西"具稟聲明,并條陳慎防敵軍由陸后犯事宜",建議朝廷加強炮臺后路的防守,購買槍械,修筑防御工事,增派兵丁把守。
李鴻章也考慮到這一點,準備加強后路防御,但當時朝廷從經(jīng)費角度考慮,不顧李鴻章的多方陳情,堅持要求北洋裁減兵勇。而李鴻章周圍的一些人說,在炮臺后面建一些木柵欄就行了,不必大興土木,并對李鴻章進讒言說,漢納根是為了購買西方槍械,想拿回扣,才提出加強后路防守的建議的。因而,威海衛(wèi)的后路防守沒有加強,大大影響海岸炮臺和整個軍港后方的縱深防御。
后來在甲午戰(zhàn)爭中,日軍進攻威海衛(wèi)時,威海衛(wèi)海岸炮臺在打擊日艦、封鎖航道、阻擊日艦突入港口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日軍步兵從后路攻陷南幫和北幫炮臺后,日艦從海上發(fā)起六次沖擊,試圖突入港灣,但均被劉公島、日島上的炮臺和北洋艦隊的艦炮擊退,且有多艘日本軍艦被炮火擊傷。但以后的事實證明了,正是威海衛(wèi)"顧及海中,不能兼顧后路"這一弱點,使得后來日軍正是從威海衛(wèi)炮臺的后路進攻,才攻破了威海衛(wèi)的,而清政府為了省幾個錢,釀成了這一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