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毛澤東所說,“胡柳坡正面突破不成”,戰(zhàn)爭打得慘烈,進攻并不順利。梁軍結成強大的陣勢,穩(wěn)步前進連營數十華里。李存勖率領“銀槍效節(jié)營”當先陷陣,橫沖直撞,掃蕩梁營,反復沖殺,往返十余里。后梁騎兵王彥章部不能支持,逃往濮陽;晉軍的輜軍部隊這時正在西邊,與王彥章的騎兵突然遭遇,一哄而散,卻沖進了盧龍節(jié)度使周德威的陣地,自相踐踏,致使周德威父子陣亡。
后梁軍隊,組織反攻,從四面八方向中央集結,士氣大振。戰(zhàn)場中有一座土山,已被梁軍搶先占領,賀環(huán)占了地利。李存勖對左右將士說:“今日得此土山就能取勝,我跟諸君一道把它奪回來!”于是帶領騎兵率先發(fā)起仰攻。李從珂、王建及率步兵緊隨其后;爭山之戰(zhàn)取得勝利。傍晚,又一鼓作氣,趁梁軍饑餓、疲憊。李存勖連續(xù)作戰(zhàn),終于取得勝利。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乘虛而入,卒以成功”。但就結果而言,這一仗雙方損失士卒各自三分之二,都受到重創(chuàng),已經無力再戰(zhàn)。何況李存勖還損折了大將周德威,實在損失慘重。毛澤東從戰(zhàn)術方面著眼,贊揚的是李存勖“大迂回”的打法。而這種打法的實質是在條件不利時與敵人兜圈子,牽著敵人的鼻子運動,等到捕捉到有利戰(zhàn)機,及時發(fā)動攻擊,消滅敵人。毛澤東對這種戰(zhàn)術的運用,可以說神乎其妙、爐火純青。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指揮紅軍,趁湘桂之戰(zhàn)的有利時機,先后攻占茶陵、遂川、寧岡等縣,革命力量迅速發(fā)展。此后朱德上了井岡山,會師后紅軍力量進一步壯大。這時候井岡山有個占山為王的“山大王”,名叫“朱老聾子”,長期和官兵作戰(zhàn)中,總結了一套經驗,叫做:“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毛澤東借鑒了“朱老聾子”的經驗,創(chuàng)造了一套“迂回戰(zhàn)術”,編成口訣說:“賺錢就來,折本不干;打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跑不贏就繞,繞不贏就鉆;鉆不贏就化。”后來,又進一步升華,總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游擊戰(zhàn)術。在這一戰(zhàn)術的指導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李存勖在胡柳坡之戰(zhàn)中,運用的戰(zhàn)術基本上與此同類。千古同心,難怪毛澤東大加贊賞了。
也可能是出于“英雄相惜”之意,毛澤東對李存勖戰(zhàn)術運用成功之處大加贊賞;對于其戰(zhàn)術之誤的批評,也充滿婉惜之情。
公元922年,李存勖率兵攻打鎮(zhèn)州,命其大將李存審、李嗣源據守德勝。這時候,契丹受王郁的挑唆,說鎮(zhèn)州金銀珍寶無數,美女如云,于是出兵侵犯幽州,企圖從背后襲擊李存勖。這時晉腹背受敵,不少將士驚慌恐懼,有的主張退回魏州;有的主張解鎮(zhèn)州之圍,退兵井阱,暫避鋒芒。郭案韜勸李存勖說:“契丹受王郁引誘,這次南來,完全是為了金錢美女,并非真要救援鎮(zhèn)州。大王屢次戰(zhàn)勝后梁,威震天下,契丹聽說大王親征,一定膽怯。只要能打敗他的前鋒,非逃走不可?!崩钏谜岩舱f:“大敵當前,我們只有前進,不能后退,以免動搖軍心。”李存勖堅定地說:“帝王興起,自有天命。如果上天注定,契丹又能把我怎樣!我以數萬之眾就平定山東,今日一遇蠻夷就退避三舍,還有什么面目威臨四海!”于是親率五千鐵甲軍迎擊契丹。結果大獲全勝,生擒耶律阿保機的兒子而還。
這一仗的美中不足之處在于,耶律阿保機敗走退兵時,李存勖發(fā)現契丹兵留下的營帳,鋪在地上的稻草,圓的圓,方的方,整整齊齊,沒有一根零亂,認為中原部隊軍紀素養(yǎng),遠遠比不上契丹。于是只派騎兵二百人跟蹤追擊。告誡說:“契丹一出國境,你們就回來!”可是,這支騎兵自恃驍勇,出境追擊。結果只有二人逃回,其余全部被俘。
不難看出,追兵被俘,為全勝之局造成缺憾,完全是由于李存勖看到契丹兵訓練有素,心生膽怯,追擊只是作作樣子,并不是真要窮追猛打、除惡務盡的錯誤決策造成。但毛澤東僅僅批了兩個字:“太少”。這種批評,太多的只是婉惜,感到美中不足,稍有遺憾,毫無指責之意。言外之意,若不是只派了二百騎兵,如果是兩千、三千豈不大妙?
李存勖仗打得不錯,無愧于“英雄”、“奇兒”的稱號。但血戰(zhàn)十數年只當了不足四年的皇帝,便在內亂中喪生。對于這一點,我們多么希望毛澤東站在偉人的高度,揮如椽史筆加以評點;可惜他沒有只字留給后人。
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曾經把李存勖當做典型例子推薦給后人。他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無限感慨地對人們說: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本其成敗之跡”,歐陽修得出結論說:
“‘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可見,歐陽老認為李存勖的滅亡,是咎由自取,是犯了勝利后驕傲自滿的錯誤;因為驕傲自滿,而被身邊宵小伶官、宦官迷惑,最終導致“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舊五代史》的作者薛居正的見解,部分與歐陽修相同:“驕于驟勝,逸于居安,忘櫛沐之艱難,狥色禽之荒樂。外則伶人亂政,內亂牝雞司晨。”除此之外,薛居正還指出了李存勖幾個致命錯誤:
“靳吝財貨,激六師之憤怒;征搜輿賦,竭萬姓之脂膏。大臣無罪以獲誅,眾口吞聲而避禍。”簡言之,以上錯誤共有三條:一是吝嗇,舍不得獎賞三軍,引起將士憤恨;二是橫征暴斂,不關心人民疾苦;三是誅殺無罪功臣。薛居正說得不錯,這三條有了一條就足以亡國,何況李存勖占全了各條。焉有不亡之理!這只是一家之言。李存勖是否真的如此,還有待后人考證。據說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經問過身邊大臣。有人告訴趙匡胤,莊宗之亡是因為“賞赍無節(jié),威令不行?!壁w匡胤感嘆道:“二十年夾河戰(zhàn)爭,不能以軍法約束此輩,此誠兒戲。”這便與薛居正所說“靳吝財貨,激六師之憤怨”大相徑庭了。
總觀上述各家之言,我覺得勝利后驕傲自滿,不關心民生疾苦才是莊宗身死國滅的根本原因。據《舊五代史·食貨志》說,“及莊宗平定梁室,任吏人孔謙為租庸使,峻法以剝下,厚斂以奉上,民產雖竭,軍食尚虧。加之以兵革,因之以饑饉,不三、四年,以致顛隕其義無他,蓋賦役重而寰區(qū)失望故也?!?
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很難由幾個人的寥寥數語做出恰當、公允的評價,還是讓歷史人物回到他生活的歷史環(huán)境中,以他自己的所做所為,語言行動來做出詮釋為好,這樣便于更多的人來作出評判。這便是我不揣淺陋撰寫此書的愿望。
五代時期是有名的亂世。短短五十年間,梁、唐、晉、漢、周此起彼落如轉輪;朱、李石、劉、郭你方唱罷我登場。頭緒紛煩雜亂,簡直無以復加。想在這團團亂絲中理出條理,分出是非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本書要敘述的主要是后唐莊宗李存勖從“三垂岡”到“絳霄殿”的一段經歷,為時僅18年,但藤蔓牽繞,難免涉及更為遙遠的年代,不然難以說清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李存勖僅僅活了四十二歲,當了不足四年皇帝,但他是五代時期除梁以外四個朝代的奠基者,影響可謂深遠,因而他的故事不能不涉及其他重要歷史人物——這樣“亂上加亂”頭緒就更復雜了。要把許多紛紜蕪雜的人和事說清楚,把其中的事非曲直、歷史意義講清楚,確實不容易。我實在感到汲深綆短,力不從心。但故事既然開了頭,只好一段接一段地敘寫下去,直到把主人公這個悲劇人物的結局敘述完畢,該收場了,才不得不草草收場。勿用諱言,我是把主人公當做英雄來寫的,我認為,至少在滅梁之前他是個英雄。和嚴遂成及乎是同代人的大詩人袁枚曾經寫詩一一羅列他的英雄業(yè)跡道:
“三箭高懸太廟涼,一年一戰(zhàn)報君王。幽州兒女朱絲系,汴水君臣白馬降。初心雖負輕移鼎,國號依然不改唐。生兒如此尚何憂,吳有孫郎足與儔!”
可見“英雄”的稱號對于李存勖是當之無愧的了。但英雄并不是完美無缺的,成功后的驕傲,終于導致身死國滅,這便是他最大的缺陷。因而柏陽先生稱之為“半截英雄”。不管怎么說,“半截英雄”畢竟也是英雄。
故事共寫了五十回(包括序)。仿效我國傳統(tǒng)章回小說的體例,每回冠以聯語回目。諸公茶語飯后若有閑暇,不妨依次閱讀,且聽我慢慢道來??蠢顏喿庸捌鎯骸币俊坝⑿邸币??抑或“半截英雄”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