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等著老板或者單位給發(fā)獎金,卻忘了,其實,最該給自己發(fā)獎金的,是自己。
美國管理學家麥克雷戈說過:“一個人能否盡心地達成目標,要看其達成預定目標后所得的報酬多少而定?!奔幢闶窃凇敖?jīng)營自我”的過程中,適度的激勵也是非常有效的達成目標的辦法。
正如在公司中,員工需要通過激勵得到被賞識感、成就感、責任感一樣,在做自己的事情時,對自身的及時、適當?shù)摹蔼勝p”也會使工作變得有趣和有成就感。
比如你在寫一篇論文,你只是一味地寫下去,沒有消閑和娛樂,也沒有可人的驚喜和刺激,幾天、幾十天乃至幾個月下來,你就會變得很煩躁,而如果你在寫完之后便又開始了另一次“長征”,你就會對這種事情產(chǎn)生厭煩心理,甚至會產(chǎn)生文字抑郁癥。這在長期進行研究工作的人群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作諸如此類的龐大計劃之前,先要想好獎賞自己的辦法,而在完成該計劃后,確實給予兌現(xiàn)。
有了目標,心才不容易迷路。
事實上,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獎賞都和給花草施肥一樣--你在哪兒施肥,哪兒就長得繁茂--你怎么獎勵,就怎么收獲。
而獎勵的秘訣也正在于此:確定你希望的結果,只獎勵那些會導致預期結果的事情。
就像病人與醫(yī)生的關系一樣,如果醫(yī)生只在人生病時才得到報酬,病人病得越久,醫(yī)生的報酬就越多,這種獎勵方法會使得一些醫(yī)生盡可能找人的毛病。小事化大,多開藥,開好藥,做不必要的檢查,有人甚至會希望病人病得越久越好,這使得人們在醫(yī)療特別是在不必要的醫(yī)療方面開銷越來越大,僅美國一年用在不必要的手術的費用就高達40億美元。
相反,如果你只付錢給醫(yī)生保持健康,一旦生病就停止付錢,他就會全力以赴不讓你生病。
這是聰明的古代中國人想到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