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之所以愿意承認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主要是不愿意看到俄國在遠東勢力的強大。所以當袁世凱竭力阻止朝俄密約的時候,英國公使對袁世凱也多有幫助,提供了不少信息。袁世凱對英國也心懷感激之情。所以當英國1886年4月占領朝鮮南端的巨文島時,袁世凱給予了默許。袁世凱知道,英國并非永久占領巨文島,反倒可以以此牽制俄、日。后來,俄國不甘心,提出了抗議,迫使英軍撤出朝鮮,同時俄國也做出了不得占領朝鮮領土的保證。“此一保證雖為口頭,亦彌足珍貴,無形中獲得英、俄承認朝鮮為中國之屬邦。故中國在此次交涉上,可謂相當成功。”而“袁折沖尊俎,在英韓交涉中居于調停地位,或指導外署與英方商議,或親英領事談判,相當活躍”。
袁世凱操縱朝鮮外事的結果,就是中國在朝鮮的宗主權地位得到了強化。俄國雖然有侵占朝鮮之野心,但朝俄密結失敗后,俄國自覺無力,淡出在朝鮮的利益角逐。日本,也因為擔心朝鮮被俄國侵吞,對中國加強在朝鮮的宗主權采取了默許的做法。狡猾的日本,在甲申之變后,自覺大清還有幾分威力,不愿多惹是生非,轉而發(fā)展國力,擴充軍備,以謀有朝一日決戰(zhàn)于大清。英國,也因為與俄國抗衡,退出了朝鮮。法國、德國等,雖然也乘機與朝鮮訂立了相關條約,但多是在袁世凱的掌控下進行的,朝鮮自主之外交幾乎是談不上的。袁世凱還曾借機向李熙提出了他的“朝鮮大局論”,分析了朝鮮的實際,論證了朝鮮依附中國的六大好處和背棄中國的四大害處。告誡朝鮮國王:朝鮮本屬中國,“今欲去而之他,是惟孺子自離其父母,而求他人之顧復也”。袁世凱對李熙一面曉之以理,一面加以恐嚇,遂“使朝鮮逐漸中止了除中國以外的任何外交往來,局勢漸趨穩(wěn)定”。當然,中止與他國交往是不可能的,朝鮮從來就未“中止”過與各國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