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易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善處下,謙卑柔順,功蓋天下而不知,行滿萬物而不知行,惟順其自然,隨順柔和。這說的是上善之心,平平常常,無好無惡,居上不驕,居下不卑,于己無憂,于人無怨,與世無爭。這個自然無為之心與道心很相近,道妙無非神氣合一之太極,父母生我之前一點虛靈之氣而已,只有無心才可以入道。上善若水指心性如水,上善治水,治理腎水真精,無非陽生。陽生必須一個忘心,這一章就是借水講心。
心正意誠,即是“善”字總領(lǐng)。正,止一也。心神止于一,誠懇至極,虛靈不昧就是善。居善地,這個地在人體指腹部下丹田,意守丹田是一個表面的居善地,守住心地之善,才是更關(guān)鍵的。這個地很小很小,只有一個念頭剛落下和另一個念頭還未升起之間那個縫隙,專誠一念地守住這個空,讓兩個念頭之間的縫隙盡量加大,逐漸變成心靜如水。一念之生死,一息之涅槃,道之成豈在多乎,只需把持一念??v有時念起心動,也是觸物而動,不是無故自動。如此動心,心無其心,雖應(yīng)萬端,也是真心。
心停留在這個善地,內(nèi)觀其心,虛而無物,如深淵悠遠(yuǎn),叫心善淵;與人交往,這個善心散發(fā)出去的自然是仁慈的能量;給人承諾,必然是一諾千金,叫言善信;以善治理政務(wù),比以善的能量化解一切矛盾,令百姓敬仰,是政善治;事善能,用善做事,一定會有節(jié)有度,恰到好處;動善時,一動無不合時。居善地則心安,心善淵則神定,與善仁則義存,言善信則立志,政善治則化普,事善能則無惑,動善時則天命知。若是,可進于道矣。
以這樣如水的上善之心,身體上的水才能治理好。水之圓通,實際指的是無我執(zhí)之心。人體腎水是養(yǎng)命之源,先天真一之炁,聚則結(jié)為金丹,散則全身無處不到,如滋養(yǎng)萬物一般,雖污穢之所,無不沾之。存正誠,則心淵而冥之;圓通若水,可動則動,可靜則靜,善能正誠圓通,動靜方得隨時,無人無我,安得有爭?夫惟不爭,幾成于道,故無尤。無尤若水,方能上善。
水之柔和類似于胎息時的太和一炁,后天的呼吸是一團燥急之炁,調(diào)息,調(diào)則平,平則和。這一太和之炁就是人在出生之前懸于天地間的我,就是本來的我,是天地人合而不分之我,也就是真性真命合一之我。我身出生之前,真我盤旋清空為元氣,落入人身為元神。凝神一心,一則虛,虛即我之真性。心神入虛,天地清和之炁自然相投。調(diào)息令勻,勿忘勿助,不疾不徐,心息皆入虛極之靜。而虛并不是無,虛中有實,當(dāng)虛中之實未發(fā)動時,心保持無知無識,包容一切;當(dāng)虛中之實發(fā)動,心觸物而動,隨感而通,遇圓則圓,隨方則方,活潑不拘,似游龍之莫測。這就叫以性統(tǒng)心,心從來不無事生非,來者不拒,過去不留,心靜心動都在真性上。心虛如水,才能內(nèi)伏鉛汞,外盜天地元陽。內(nèi)感外應(yīng),天地元氣流于一身無休無止。
這一章,老子講的是進入玄牝之門,經(jīng)營那先天一炁,必須要有上善無為之心才可以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