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出完整的生命(35)

活出完整的生命 作者:陳陽


自我的這種行徑導致“未完成事件”強烈的反抗,讓我們不停地受到折磨。由于它的反抗與折磨,更進一步遭到自我的排斥——自我不信任并且害怕它——于是想盡辦法將它排除在察覺之外。這又加劇了“未完成事件”的反抗。這真是個惡性循環(huán)。

我們對自己尚且如此,又怎么能去理解和愛他人呢?我們不僅無法依靠“本來的我”,而且受到“本來的我”的制約,所以總是感到疲累,無法承擔壓力,身心都產(chǎn)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的心靈世界是分裂的、對立的、不完整的,所以我們永遠享受不了真正的平和安寧。

即使我們咬牙全力為“社會的我”服務,最后成功了,也無法快樂。因為,我們心靈的水下,有另一個我正在呻吟!

現(xiàn)代社會,事業(yè)成功而付出其他所有的,大有人在。這樣的人生,哪里有真正愛過自己、愛過別人的體驗,生活也就苦惱太多,對歡樂沒什么感覺。很多人過早失去健康,甚至因此英年早逝。這種將人物化,當作器具的生活態(tài)度,顯然不是真正熱愛生命的健康態(tài)度。

想要解決我們身心的問題,我們必須改變態(tài)度:我們不能片面理解“有害的東西必須壓抑下去”——對“本來的我”,對那些存在于我們內(nèi)在的“未完成事件”,只有關注的察覺和恰當?shù)臐M足才能轉變。

案例8:找出“本來的我”

童先生很有傾訴的欲望。他跟我初次見面,就感慨說,自己其實非??吹瞄_,與世無爭、與人為善,做人不急不躁,多年在海外生活閱歷廣泛,但還是想不通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為什么我們的愿望是良好的,而實現(xiàn)這個愿望的方法卻充滿了競爭?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爭來爭去的,并且手段層出不窮,同時目標卻看上去是良好的、正當?shù)??童先生用了兩個鐘頭表白說:自己其實不屑于爭,更愿意服從內(nèi)心的道德標準,服從自我做人的原則;但有時候難免會想不開,就會找人傾訴,不然心里還是堵得慌。

由思考人類的目的與手段相違背的哲人,變成后來自我表白的癡人。我初步判斷童先生需要我支持他的選擇性問題。我說:“是爭好還是不爭的好,這是一個困擾整個人類幾千年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單是你。”

然后,我借著他對我懂點《易經(jīng)》持好奇態(tài)度,順題發(fā)揮說:“老子在他的《道德經(jīng)》中說‘直以方,曲則成’,意思是一個人很直率,做人特講原則,那么他就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君子;如果一個人有智謀有手段,在進取和妥協(xié)之間進退自如,那么他能做成事情,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其實無論進退,關鍵并不在于進退本身的利弊,而在于當時的選擇。只要你選擇了,并且打算好要接受這一選擇所帶來的相應結果,那么你就是一個對生活抱著嚴肅態(tài)度、認真做人的人。所以,無論你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是無可厚非的?!?/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