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程度之深與次數(shù)之多是很讓人驚訝的。卡在低自我評價(self-esteem)的狀況之下,不論他們的成就在別人眼里是多么出色,這些人卻一點都不快樂。按社會的標準來看,這樣的人是非常成功的:他們身居要職,權(quán)位顯赫,擁有可愛的家庭、許多重要的好朋友。然而他們的內(nèi)心并不快樂,經(jīng)常感到沮喪,有罪惡感,覺得生命空虛沒有意義。他們拼命工作,成就輝煌,他們在專業(yè)的領(lǐng)域里得心應手,但永遠都覺得不夠。
這些人通常出自于社會所謂的理想家庭,但實際上,這些模范家庭往往是功能不良的。這種家庭的父母常常是威嚴十足、追求完美,并嚴格要求子女也要有所成就。有時候,父母表面上看起來沒什么期待,對孩子采取接納與開明寬容的態(tài)度,但自己飛黃騰達、成就斐然,他們對孩子沒有說出口的要求就是:"有為者亦若是!"即使孩子感覺不到這樣的要求,但父母功成名就的事實,已經(jīng)變成子女賦予自己的基本標準,自我期許一定要成功。有些時候,家境貧困或是在受忽視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兒童,也常發(fā)奮追求成就和權(quán)力,以改善家庭無助的狀況。
真實我
我們假設(shè)每一個人出生到這個世界上時都是真實我(authenticself),這是嬰兒的基本天性和人格特征。正如許多母親所證實的,每個初生嬰兒都有獨特的個人氣質(zhì),一個特別的存在本質(zhì)(有人稱之為靈魂)。它包括個人生命的所有潛力,隨著時間和未來的經(jīng)驗而逐漸成形。正如沒有兩片雪花是一樣的,每個人一開始也是獨一無二的。不過就算每個人都那么特別,真實我一直是跟地球連接著的,這是我們靈性的本質(zhì)。
父母的態(tài)度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新生兒被抱在懷中,被關(guān)懷、被喂食,與父母嬉戲時會有的感受。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就是從與孩子們的互動中傳送出去。父母的感受對孩子有相當大的影響,也會讓孩子體驗到這個世界給他們多少安全感,或者接納他們的程度如何。父母有可能因為新添了一個孩子而狂喜不已,也可能因為孩子會給自己帶來負擔而感到怨恨;最常見的情形是,兩種極端的感受摻雜在一起,并依時間與情境的不同有所改變。
期待
無論父母的意圖如何不同,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對新生兒有所期待;子女也必須因應這些期待。許多時候,就算是正面的期待,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負擔--有一些人因父母期待他們快樂而終生受苦。在人格形成過程的深處,個人意識到他們必須修正自己的行為舉止來取悅父母。這是兒童成熟過程中的正常發(fā)展。孩子們?yōu)榱饲笊娑仨氁栏酱笕?,所以通過日常的經(jīng)驗,他們依從父母的要求形塑自己以取悅父母。這個可以得到接納和認可(從而保證了生存)的演進中的自我形象被稱做理想我(idealself)。在成長過程中,期待、要求和指令變成得牢記在心的紀律,并且融入每個人行為的自我規(guī)范系統(tǒng)之中,因此兒童早早便被束縛住了。他們想要做的、想要表達的真實我的沖動,總是跟父母(以及后來的所有權(quán)威、制度和社會)的期待相反。當這些期待逐漸融入自我管理的理想我時,就變成個人自我的、內(nèi)在的掙扎了。一旦這個內(nèi)化過程完成,就算父母或其他權(quán)威不在身邊,這種掙扎也照樣發(fā)生。這個自我控制的機制,在生命最初幾年就已經(jīng)建立得很好了。
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中,為了被他人接受,真實我的欲望必須屈服于理想我的要求。通過某種形式的妥協(xié),結(jié)果就發(fā)展出一個現(xiàn)實我(actualself)。這些我(selves)是許多過程結(jié)集而成,不是分開或單獨不同的實體。在這個過程中,成長中的兒童因應環(huán)境而變成行為得體、循規(guī)蹈矩、舉止文明的人,準備接受教育以便負擔未來成人的責任。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中都有這三個自我(真實我、理想我、現(xiàn)實我),為了保持情緒上的平衡和自在(精神正常)而極力滿足每一個自我。
表面上看來,各個我之間的掙扎相當平和。兒童看起來只是在長大,變得成熟、成了好孩子、是合作的學生和負責任的公民。過程中所做的妥協(xié)不是不合理的,都是為了孩子們好。不幸的是,為了每一次都能表現(xiàn)得更接近理想我,就得每一次都背叛真實我;個人會體會到這樣的遺棄(常常是無意識的)而產(chǎn)生自我憎恨的反應。1雖然通過這個過程許多人成就非凡,但是他們大部分的天性卻被否定掉了,緊張隨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