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子張曰十世可知也

論語辯惑 作者:蕭民元


子張曰:“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十世”就是指十代人?!耙蟆本褪恰吧獭?,“禮”是泛指典章制度、風土文物等?!皳p益”就是增減的意思。

歷來解釋有兩種指向:一種指向未來,一種指向現(xiàn)在?,F(xiàn)分述如下:

A.指向未來。

子張問孔子:“現(xiàn)在可以知道未來十世以后的情形嗎?”孔子回答說:“殷繼于夏,周繼于殷。殷、周的典章制度、風俗文物是沿襲了它們的前朝,加以增減而成的。而這些增減的部分是有資料可以查知的。察往而可以知來,周后百世的情形是可以預(yù)見的?!?

B.指向現(xiàn)在。

子張問孔子:“未來十世以后的人是否可以知道現(xiàn)在的情形?”孔子回答說:“殷繼于夏,周繼于殷。殷、周的典章制度、風俗文物是沿襲了它們的前朝,加以增減而成的。而這些增減的部分是有資料可以查知的。換言之,現(xiàn)在周的典章制度等,是沿襲殷再加損益而成。如果把這些損益的部分還原,就是殷的典章制度了。同理,由于殷、夏間的損益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從殷還原這些損益,就可以了解夏了。只要像夏、商、周之間一般,有損益文獻的存在,就算周后一百世,也可以知道我們現(xiàn)在的情形?!?

那么,到底是哪一種正確,或者原意是怎樣的呢?筆者以為子張的問語應(yīng)取A??鬃拥幕卮饝?yīng)取B。這是第三種指向。

為什么說子張的問語應(yīng)取A呢?因為孔子有“好古,敏以求之”的個性,好古就是喜好研究歷史,而子張是孔子學而有成的弟子之一,他對歷史必然也是有概念的。一個對歷史有了解、有概念的人,大概不會問出:“未來十世的人是否可以知道現(xiàn)在的情形?”反而可能是子張對于過去與現(xiàn)在了解很多,面對更有學問的老師,忍不住要問他:“憑老師這樣豐富的學識,不知老師是否可以預(yù)見十世以后的事?”所以說,子張的問話應(yīng)是A。

為什么說孔子的回答應(yīng)取B呢?因為事實上,世事的變化非常復雜,引起世事變化的因素何止億億萬萬。由于國家社會是一個活性的超級系統(tǒng),到處都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由無窮的變化引發(fā)變化,這不是我們?nèi)酥撬茴A(yù)見的。我們最多只能看到未來模糊的趨向,但絕不可能事先看到未來的面貌。我們對于未來僅能止于趨向性的推論。(如果有人說:“以分析而論,未來定會如何如何?!惫貌徽撍膶W術(shù)地位有多高,他的言論實際上已經(jīng)跨越了“能知”界線的范圍了。這種跨越“能知”界線的臆測之言,在《論語》里有個專有名詞,那就是孔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的“意”。)既然孔子的“毋意”乃眾所周知之事,那么孔子回答明顯是B而非A了。

合起來說,本節(jié)似應(yīng)解為:子張問孔子,是否可以知道十世以后的情形??鬃硬⒉徽婊卮鹚脑?,只說:“如果歷史記錄都能妥善保存,百世之后是可知道現(xiàn)在的情形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