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中庸之道所展現(xiàn)的意義

論語辯惑 作者:蕭民元


首先,“中”有時候又叫“中庸”。提到中庸,就有很多人誤會,以為孔子提倡中庸是要人們做一個沒有特色、沒有明顯立場的好好先生。其實這是不對的。沒有特色、沒有明顯立場不是中庸,是平庸。中庸是容許人有特色、有明顯立場的。它所不容許的是情緒、思想和行為的極端化。

其次,“中”不是物理上中點的中,也不是意見上折中的中?!爸小笔侵柑幚硎虑樽钋‘?shù)闹c,既不偏左,也不偏右,適中的意思。

由于事物的現(xiàn)狀是隨時空的改變而改變的,所以“中”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具有時空性的。也就是說,那個最恰當?shù)狞c是隨著時空的轉(zhuǎn)移而變化的。孔子曾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本褪沁@個意思。

如何去掌握這個隨時空改變而改變的“中”呢?孔子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非常之難。因為要掌握“中”,不但要有大智慧,同時也要求很高的藝術性,這與一個人的德性、修養(yǎng)、心胸器量等諸多因素有關。換言之,守中、用中,除了要有宏觀微觀兼具的智慧外,還要有極高藝術性的調(diào)控能力。(關于這點,相信沒人能說他一定可以辦到。但隨時能在心里存有“中”的概念,警覺力夠,就可“雖不中,亦不遠矣”。)

下面舉三個例子來說明中庸之道所展現(xiàn)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一、例如父母管教子女,既不能太嚴,也不能太寬。太嚴太寬都是“異端”。太嚴了,子女的獨立性受損,將來步入社會就要吃虧。太寬了,子女容易任性自私,將來步入社會,也會不利。如何掌握嚴寬適中,頗不容易,要看父母的智慧和處理的藝術了。同時,由于子女在隨時成長,所以嚴、寬沒有一定的比例。子女幼小時,或者嚴應多于寬。稍長時,或者嚴寬要對等。長大成人后,或者寬應多于嚴。

二、工業(yè)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也是如此。太側(cè)重工業(yè)的發(fā)展,將有害于生態(tài);太側(cè)重環(huán)保,將阻礙經(jīng)濟的成長。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適中點,不容易,是智慧也是藝術?;蛘呓?jīng)濟剛起步時,工業(yè)應重于環(huán)保。經(jīng)濟已有小成時,或者要工業(yè)環(huán)保兼顧。經(jīng)濟已經(jīng)發(fā)達時,或者環(huán)保要重于工業(yè)。

三、政府的管制和個人的自由大概也是如此。政府擁有過多的管制力,就有集權政府的味道。個人太過自由,就有無政府主義的傾向。這是兩個極端,如何找到適中點不容易,是智慧也是藝術。或者在國力衰弱時管制要多過自由,發(fā)展以政府的計劃為主導。在國力中等時,管制和個人自由要平衡,發(fā)展以政府的計劃和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結(jié)合為主導。在國力強盛時,個人的自由應超過政府的管制,發(fā)展以全民的創(chuàng)造力為主導。

總之,“中”是重要的。唯有執(zhí)中,不但可以免害,而且可以最大效率地獲取最大的成果。

2.1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上文“是知也”,其實就是“是智也”,但筆者看到一本近代還很有名的注釋書,或許根據(jù)某個古解,把它解成“是真知也”,乃覺得有說明的必要。

社會上頗有一些人士,由于過于好強,好面子,面對自己不知的事物,常常假裝知道,甚或冒充內(nèi)行,以示自己“有智慧”??鬃诱J為,這種騙人騙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其實是“沒智慧”的表現(xiàn)。只有誠實地對知道的表示知道,對不知道的表示不知道的態(tài)度,才能虛心上進,才有再學習的可塑性,才“是智也”。

記得在《荀子》的《子道》篇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孔子告訴子路:“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如果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解成“是真知也”,那么,“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豈不變成“是真能也”,通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