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不死心,又派大臣費仲來索要。費仲是著名的奸臣,助紂為虐,朝野切齒。大家以為文王這次一定一口回絕。不料,周文王一見費仲就立即應(yīng)允,把玉版給了他。
這真有點不愛賢臣愛奸臣。文王糊涂了嗎?沒有。關(guān)鍵要看是誰的賢臣,誰的奸臣。
對于殷紂朝廷,膠鬲是自生數(shù);對紂王本人,膠鬲是相生數(shù)。敵方生數(shù),便是我方克數(shù),應(yīng)當去之。所以玉版不能給他,不能讓紂王重用他。
而費仲則是殷紂王朝的自克數(shù),應(yīng)當留之。讓他出色地完成使命,讓紂王更寵信他,以加速其自我滅亡。
說完故事,韓非子評論道:"文王舉太公于渭濱者,貴之也。而資費仲玉版者,是愛之也。"姜尚是自己的賢臣,是自生數(shù),所以貴之。費仲是對手的奸臣,是對手的自克數(shù),也就是我方的相生數(shù),所以愛之。韓非認為,懂得這個道理,"是謂要妙"。
仔細讀這一節(jié)的讀者或許已注意到,費仲并非與周氏集團直接相生,而是通過造成敵對集團的自我相克而與己方間接相生。這種相生數(shù),稱之為間接相生數(shù)。
間接相生數(shù)可以與己方發(fā)生三種關(guān)系:一直接相生,二中性,三直接相克。第一種情況等同于直接相生數(shù),第二種情況是中性間接相生數(shù),第三種情況是負間接相生數(shù)。中性間接相生數(shù)在謀略實踐中是借刀殺人的刀,負間接相生數(shù)在謀略實踐中是以毒攻毒的毒。
因此,對生克關(guān)系的分析,實際上就是對主客體之生克數(shù)的分析和衡量。我稱此為度數(shù)。度數(shù)者,權(quán)衡度量生克之數(shù)也。
度生克之數(shù),要度生克的不同程度。請看下表:相生相克相賞相刑
相利相害
相合相沖
相安相離自上而下,相生相克的程度逐級遞減。注意這一點很重要,提高客體的相生程度,降低客體的相克程度,是加減謀略追求的目標之一。
還要注意到生克數(shù)的可變性。任何事物都在一定限度內(nèi)保持自己的性質(zhì)。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謬誤,生數(shù)往前多走一步就變成克數(shù)。中國古代有部《長短經(jīng)》專門講這個道理。
仁,多走一步變成反仁;義,多走一步變成反義;禮,多走一步變成反禮;樂,多走一步變成反樂;名,多走一步變成反名。如此等等。
在某種條件下,自生,多走一步會導(dǎo)致與人相克;增加自克數(shù),反而能與人相安。著名的例子是蕭何賤買田地自辱。還有個故事也很能說明問題。
漢武帝時,封地在河間的獻王,來朝見武帝。武帝見他舉止得體,合乎禮儀,隱然有王者氣象,便勉勵他說:"好好干吧,你前途大得很呢。湯武當年只有七十里的地盤,文王也不過百把里領(lǐng)地,后來都貴為天子。你的封地比他們大,你要努力呀!"河間獻王大概嚇出了一身冷汗?;厝ズ篑R上縱情酒色,不理政事。
在《序章》胡雪巖一節(jié)里,我們看到了靠山如何變成火山,加數(shù)(生數(shù))如何變成減數(shù)(克數(shù))。
間接相生數(shù)的可變性更值得注意。弄得不好,你的間諜會變成雙重間諜,你借來殺人的刀會反過來殺你。
東周時的息侯和蔡侯就忽視了這一點,兩個人都借楚國這把刀去殺對方,結(jié)果兩國都被自己借來的刀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