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最高的斗爭藝術

禪說莊子(一) 作者:馮學成


我們這顆心的確難免每天都處在《中庸》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根本性,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經(jīng)常處在一種小心待發(fā)的狀態(tài)。我們的這種小心,這種機敏的狀態(tài),又是怎么樣的呢?

"其發(fā)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莊子在這一句里,也把這種心態(tài)揭示得很充分。我們看那些犯案的在逃人員,無論走到哪里,他的第一感覺就是看有沒有警察,首先他就要有這種警惕性。那些想入室作案的人,今天要去撬哪家的門了,首先也要看一下周圍的環(huán)境,仔細觀察一下。這就是一種"其發(fā)若機栝"的感覺。機栝,就是弓孥的發(fā)射機關。人們經(jīng)常都在窺視別人的破綻,或者是窺視一個機會,一旦機會捕捉到了,馬上就會出招,不管是用語言還是用行為,總之要出擊,要一箭射中自己的目標。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是非呢,都是從我們的心中所發(fā)起的,就像箭弩的發(fā)射機關控制著箭的發(fā)射一樣。是非的源頭在哪里?人處在是非之中,誰在管這個是非?誰在判斷這個是非?其實,誰在這個是非之中穩(wěn)操勝券,誰就是這個"機栝"的發(fā)射者!《孫子兵法》中講的就是這個,它是最高的斗爭藝術。那么我們怎樣把握這個時機,把握這個必勝之道呢?要知道人世間的是非,小的就是吵吵架、扯扯皮,大一點的就到法院里打官司,再大一點就是戰(zhàn)亂,甚至會導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

"其司是非之謂也",這一句就點明了人間是非的關鍵在哪里。司,就是主宰。什么是"是非"?干得的就是"是",干不得的就是"非";話說得好就是"是",說得不好就是"非";要得的就是"是",要不得就是"非"。所以我們看這"是非"兩個字,人就是為"是非"這兩個字耗了一輩子。是,你未必是,非,你也未必非;是,你未必得,非,你未必失。但一般來說,"是"的時候要好過一些,"非"的時候就難過一些。

"其司是非之謂也",關鍵是我們這顆心"其發(fā)若機栝",我們要把這個感覺跟自己的心作對照,要用覺照把這個心動之機逮住。實際上,我們經(jīng)常就處于這種狀態(tài),特別是警察,遇到事情的時候就職業(yè)性地處于這種心態(tài)。"其發(fā)若機栝",就是弦已經(jīng)繃緊了,已達到引而不發(fā)的狀態(tài),只要目標一鎖定,就立即發(fā)出去了。

我們怎樣使自己這個"其發(fā)若機栝"的心弦,這個已經(jīng)繃得緊緊的心弦松弛一下呢?那是后面的事,我們慢慢就會看到。單看這里,主宰、統(tǒng)率是非的是什么?就是"機栝"。就是我們平常佛法里說的機心。你想離開機心也不可能,你要想保持機心呢,機心重了又不好。我們面對它是取舍兩難啊!沒有機心,我們會愚癡,有機心了,我們就陷入煩惱。這怎么辦?

所以我們看到,有的人放不下這個,就是怕落入愚癡,有的人的確是放下了,真的又落入愚癡、墮入頑空了。怎樣使自己既不愚癡,又能把機心去掉?怎樣能既得大智慧,又得大自在呢?《莊子》在后面的內(nèi)容中有解說,這一段呢,只是如實地描繪世間的種種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