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之無成就與人類之于自己無認識正為一事。此學論重要則凡百學術統(tǒng)在其后;但在學術發(fā)達次第上則其他學術大都居其先焉。是何為而然?動物生存以向外求食、對外防敵為先;人為動物之一,耳目心思之用恒先在認識外物,固其自然之勢。抑且學術之發(fā)生發(fā)展,恒必從問題來。方當問題之在外也,則其學術亦必在外。其翻轉向內而求認識自己,非在文化大進之后,心思聰明大有余裕不能也。此所以近世西方學術發(fā)展雖曰有偏,要亦事實之無足深怪者;而古代東方學術如儒家、道家、佛家之于人類生命各有其深切認識者,我所以夙昔說為人類未來文化之早熟品也?!P于此一問題后有專章,此不多談。
晚近心理學家失敗在自居于科學而不甘為哲學;而一向從事人生哲學(或倫理學或道德論)者適得其反,其失乃在株守哲學,不善為資取于科學。
科學主于有所認識;認識必依從于客觀。其不徒求有所認識,兼且致評價于其間者便屬哲學;而好惡取舍一切評價則植基在主觀。人生哲學既以論究人在社會生活中一切行為評價而昭示人生歸趣為事,其不能離主觀以從事固宜。然世之為此學者率多逞其主觀要求以勖勉乎人,而無視或且敵視客觀事實,又豈有當乎?資產階級學者較能擺脫宗教影響矣,顧又襲用生物學觀點,對于人生道德以功利思想強為生解,非能分析事實,出之以科學精神也。秉持科學精神,一從人類歷史社會發(fā)展之事實出發(fā),以論究夫社會理想、人生歸趣者,其惟馬恩學派乎。馬克思、恩格斯資藉于科學論據以闡發(fā)其理想主張,不高談道德而道德自在其中,雖曰“從頭至尾沒有倫理學氣味”,[1]要不失為較好的一種倫理學也。其得失當于后文論及之。
[1]列寧曾說:“不能不承認桑巴特的斷言是正確的,他說‘馬克思主義本身從頭至尾沒有絲毫倫理學的氣味’,因為在理論方面,它使‘倫理學的觀點’從屬于‘因果性的原則’;在實踐方面,它把倫理學的觀點歸結為階級斗爭?!薄姟读袑幦返谝痪怼睹翊庵髁x的經濟內容及其在司徒盧威先生的書中受到的批評》一文,北京1955年版,第3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