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朝廷從北方調來了旗兵,駐扎在武昌的楚望臺與紫陽路一帶,專門負責監(jiān)視高素養(yǎng)的漢人新軍。漢人新軍走在路上,迎面來了旗兵,就會被攔下,先啪啪啪幾個大耳光,然后喝問道:日你娘個鬼,你吃的是誰的糧?漢人新軍必須要立正,以響亮的聲音回答道:吃皇上的糧!然后旗兵再啪啪啪幾個大耳光,喝問道:你穿的是誰的衣?漢人新軍再立正,響亮地回答:穿皇上的衣!然后旗兵再啪啪啪幾個耳光:你睡的是誰的女人?漢人新軍立正:睡的是皇上的女人……若是回答得慢了,輕者蹲禁閉,重則以革命黨之罪殺頭。
所以武昌的第八鎮(zhèn)新軍,恨旗兵恨到了牙根癢癢的程度,這種仇恨,就稱之為“排滿思想”。
敘述到這里,我們就能夠對馬上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整體過程,進行一次清晰的梳理了:
武昌新軍,其激進者所接受的主要思想是“排滿”,排滿也是革命,但其主要表現為對旗兵的仇恨,與共和思想還有一定的距離,而完成這一距離的跨越之人,就是張之洞伏下的三步棋。
哪三步棋?
第一步:是先有富戰(zhàn)斗力的武昌新軍,才有可能將對旗兵的仇恨轉化為殺戮行為,這就是辛亥革命第一槍的初始意義。
第二步:先是由黎元洪的弟子吳兆麟出來,將一場無以名目的流血暴亂,轉化為以排滿為目的的兵亂。再有黎元洪出來,將一場排滿兵亂,轉化為具有正確革命訴求的軍事行動。
第三步:由“一品夫人”趙鳳昌負責,將一場軍事革命轉型為社會革命,最終促成共和革命的成功。
看看這“共和”革命的三級跳,我們就會發(fā)現,革命黨人的具體工作是負責拉開引線,引爆事件,而最終的革命,卻是由張之洞設置的軍事體制來完成。
現在,張之洞已經為大清帝國掘好了墳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等革命黨人跑來,用力將清朝推進墳墓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