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 使命(2)

潮的人 作者:李利忠


◎ 穆旦:英文小字典旅行記

1938年2月,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lián)合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決定從長沙遷往昆明。有336名師生組成了“湘黔滇旅行團”,開始了中國教育史上著名的艱苦跋涉1700多公里的“長征”。穆旦于行前“購買英文小字典一冊,步行途中,邊走邊讀,背熟后陸續(xù)撕去,抵達昆明,字典已全部撕光”。多少年過去了,遠在臺灣的當年長沙臨大經(jīng)濟系學生蔡孝敏對穆旦的這一壯舉記憶猶新。

◎ 竺可楨:記日記習慣

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開始,竺可楨便養(yǎng)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又主要記錄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于戰(zhàn)亂,只保存了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共計38年37天,其間竟無一天中斷!這些日記頁頁蠅頭小楷,一絲不茍,共計800多萬字,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還用顫抖的筆在日記本上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數(shù)據(jù)。

◎ 夏丏尊:勸導大師

夏丏尊曾說自己做了近20年的中學教師,只有在浙江第一師范做舍監(jiān)的七八年,“最像教師生活”,“至于其余只任教課或在幾校兼課的幾年,跑來跑去簡直松懈得近于幫閑”。夏丏尊自薦并一做七八年的舍監(jiān)這一職務,不僅待遇低,而且易遭學生輕視,月薪也不過30元,衣服背上不知什么時候就會被學生用粉筆畫上只烏龜,但夏丏尊卻執(zhí)意為之,而且口碑甚佳。他的學生許志行回憶說:“有些不好的同學,晚上熄燈,點名之后,偷出校門,在外面荒唐到深夜才回來;夏先生查到之后,并不加任何責罰,只是懇切地勸導,如果一次兩次仍不見效,于是夏先生第三次就守候著他,無論怎樣夜深都守候著他,守候著了,夏先生對他仍舊不加任何責罰,只是苦口婆心,更加懇切地勸導他,一次不成,二次;二次不成,三次……總要使得犯過者真心悔過,徹底覺悟而后已?!?/p>

◎ 陳漢章:授進士、點翰林終未成

陳漢章中舉后,功名久不能更進一步。京師大學堂邀請他作教習,他聽說大學堂畢業(yè)的學生可以授進士、點翰林,就甘愿做學生而不做教習。他在此苦讀六年,卻趕上辛亥革命,清朝滅亡,翰林泡湯,他這才開始在北京大學任歷史系教授。

◎ 陳果夫:勤奮出書

陳果夫是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寫作。從1928年起,陳果夫便出過很多書,胡適曾就這一點談起陳果夫,他說:“我覺得他是近代中國一個了不起的人,他以一個未受過大學教育的人,能寫出這么多的著作來,老實說,我們今天在北京大學的還沒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 陳立夫:按時上班

陳立夫在教育部長任上的時候,他總是比別人先上班,比別人晚下班。早上8點開會,他7點45分就到了部里。部長到了之后,司長肯定也到了,司長一到,科長也跟著到了。這樣一來,用不著簽到,大家都能按時上班。陳立夫認為,簽到不是有效的方法,如果一個人簽到之后溜掉了,主管也不知道。

◎ 戴笠:人頭懸賞金額在毛澤東之上

抗戰(zhàn)軍興,戴笠已位高權重,但他在淞滬之戰(zhàn)中,白天忙于組織對日情報戰(zhàn),并竭力建立軍統(tǒng)武裝別動隊(后來的忠義救國軍)協(xié)助正規(guī)軍作戰(zhàn);晚上,他親自坐車從上海到南京,向蔣介石匯報戰(zhàn)況和情報分析。那時南京到上海鐵路已經(jīng)不通,汽車也只能滅燈行駛,日軍飛機不斷轟炸掃射,時時如身臨鬼門關,他卻犯險如常??箲?zhàn)后期,戴笠屢次喬裝深入日偽區(qū),檢查工作。當時,日本人對他的人頭懸賞金額,猶在對毛澤東懸賞之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