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節(jié):第八章 上善若水(1)

張其成講讀《老子》:大道之門 作者:張其成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語譯】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但卻不與萬物相爭,總是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善于擇地,心態(tài)善于沉靜,待人善于仁愛,言語善于誠信,為政善于治理,干事善于發(fā)揮才能,行動善于掌握時機。

正因為不與萬物相爭,所以沒有過失。

【感悟】

老子最崇尚的東西就是"水"。水被老子稱為"上善",最高的善,最美的德。水的"善"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老子一連用了七個"善"字。

"居善地",是從選擇居地方面說的,水總是往低處流,選擇低下的地方。人總是喜歡往高處走,不喜歡低處,而水偏偏選擇人們所討厭的低處,這就是卑下、謙虛、不爭。

"心善淵",是從心態(tài)、心胸說的,水具有大海、深淵一樣的胸懷。

"與善仁"是從與人交往、接人待物方面說的,水具有女性的仁愛、慈悲的特性。

"言善信"是從言語上說的,言語的"善"表現(xiàn)為誠信。當然水是無法言語的,準確地說水的言語是常人聽不懂的,所以這里有擬人化的意味,后面三個"善"都是擬人的說法。

"政善治"是從行政治理方面說的,"治"字說得太好了,中國人說"治理",西方人說"管理",一字之差,卻反映了中西方管理的不同,"治"字從水,"管"字從竹。說明中國人重視水性管理--柔性管理,西方人重視剛性管理、陽性管理。

"事善能"是從為人處世方面說的,水善于發(fā)揮才能,善于發(fā)揮效能。

"動善時"是從行動、行為方面說的,水善于把握時機,體現(xiàn)了中國人重視時間超過重視空間的價值取向。

老子提倡用水性管理來治理一個大國,我們應(yīng)該用水性管理來治理一個企業(yè),但我們現(xiàn)在最缺的恰恰就是這種管理方式。我們現(xiàn)在的企業(yè)缺的不是剛性管理,也不是自強不息,否則不可能一路走向成功。我們現(xiàn)在企業(yè)家最缺的是水性管理,缺的是柔性,是文化,是順勢而為。

知識鏈接

《老子》中有關(guān)"水"的經(jīng)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八章)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二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

《老子》中水的特征

第一,水是最柔弱的。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說明柔弱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有戰(zhàn)斗力的,柔弱勝過剛強。

第二,水是往低處流的。人喜歡高處,不喜歡低處,而水偏偏流向人們不喜歡的地方,這就叫做低姿態(tài),高境界。這也說明了老子的思維是往低處走的,這是一種反向思維。我們也要從中學習,越把自己放得低,其實你人格就越高。這就是一個人的處世哲學。

第三,水是順勢而為的,它的流動總是順著地勢走的,地勢高了它就往高處流,地勢低了它就往低處流,它永遠順勢而為。

第四,水可以包容萬物。水可以載舟,也可以容納萬物、接受萬物。這就是體現(xiàn)了水的包容性,這一點太重要了??追蜃佑幸粋€學生叫子貢,有一天子貢問孔子:"老師,你能不能給我留下一個字讓我奉行終生?"這個子貢挺挑剔,只要一個字,不要兩個字。孔子說:"可以,那我就給你一個字 --恕。"恕就是寬恕、寬容,就是像水具有最大的包容性。

第五,水是最善于變化的。水的變化是任何事物當中最大的,水有三種形態(tài),它可以是液體,可以是氣體,可以是固體。一個東西在自然環(huán)境中可以同時變出三態(tài),只有水,找不出第二個來。能有這么大變化,說明它能夠隨機應(yīng)變?!吨芤住分兄v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水就是知道變通,無孔不入,滲透性很強。所以我們在管理企業(yè)時要學水的滲透性,只有柔性的東西才能滲透,剛性的東西是不能滲透的。一個小孔,你要把一塊很大的石頭塞進去肯定不行。所以剛性的東西、硬的東西不行,只有柔的東西,就像水,它能夠滲透進去,它可以無孔不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